生僻而惊艳的古诗词(有很多研究古诗词的人的诗词全是生僻字,只固守在一个圈子里,这样古诗词还有前途吗)_诗词_生僻字_旅顺

本文目录

  • 有很多研究古诗词的人的诗词全是生僻字,只固守在一个圈子里,这样古诗词还有前途吗
  • 诗词是一种浓缩的表达形式,你喜欢诗词里出现生僻字吗
  • 有没有哪些惊艳你的诗词或者句子
  • 有没有什么特别生僻又很有意境的古诗推荐

有很多研究古诗词的人的诗词全是生僻字,只固守在一个圈子里,这样古诗词还有前途吗

可以十分肯定的说,不仅没有前途,还是死路一条。

按照正常的文化水平,三四千字的基本汉字就够你用了,就能够写出很多精彩的诗词。那么,非要用生僻字来写诗词,原因可能有三:1,自娱自乐,不关别人的事;2,纯粹装❌,显示水平;3,没多少水平,学到了皮毛。

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实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主流了。虽然写的人很多,但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很显然,到今天看来,古诗词不是。所以,专写古诗词,前途已经不大了,

其次,你写古诗词还用生僻字,略显矫情,也根本不懂文学的要义。文学的根底在民间,所以也要回归民间,要让大家看的懂,欣赏的起来,不然你写那些,除了费纸墨,没有其他的用处。

唐代的白居易写《长恨歌》,就是要让不识字的老奶奶也要看的懂,听的懂,你倒好,全是生僻字,谁理你呢?

诗词是一种浓缩的表达形式,你喜欢诗词里出现生僻字吗

诗词是语言的精华,是一种浓缩的表达形式。但浓缩与精华,不是生僻与古怪,所以,诗词应尽量远离生僻,走向大众。

其一,诗词要能看得懂。诗词虽然是文字的浓缩,但也是一种表达形式。浓缩是一种精华,不是啰里啰嗦和累赘,也不是白话、散文和解释什么的。比如:我们白话说:如果曾经到临过沧海,那么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假如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了。我们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句诗来概括,就更有诗意和韵味,这叫升华,不是生僻。

其二,诗词要能读得通。不错,诗词是作者的意愿表达,但也是写给大家看的,如果一首诗词,读者读不懂,即便写得高雅,也只能束之高阁,流传不开。比如《国风·秦风·小戎》中的“小戎俴(jiàn)收,五楘(mù)梁辀(zhōu)。游环胁驱,阴靷(yìn)鋈(wù)续”的写妻子思念丈夫的诗,不可否认,这是一首有关情爱的好诗,但生僻字太多,要读懂弄通,困难很大,所以难以广传。

其三,诗词要能领其意。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古至今为国人所喜爱,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即便牙牙学语的一岁小孩,大人都会教他们学诗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浅显易懂、雅俗共赏的诗句,其艺术应该已登峰造极,但并不因它无生僻字,而贬低其价值。

其四,诗词要能互其动。诗词是用来表达情感的,简单明了,给人的印象会更好。历史上很多有成就的大诗人,我们可能忘记其姓名了,但那个难登大雅之堂的“张打油”,不但我记得很清楚,就是一般没读过几天书的人都能背出他的“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的《咏雪》诗来,这就是诗词避免生僻,且可唱和的效果。

总之,我认为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国粹,是文字和语言的凝练和浓缩,是群众喜闻乐见、广泛运用的情感交流和表达形式,不应千篇一律强求生僻和韵律,能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效果就行,我认为今天诗词“天线”与“地线”的相接,才是明天诗词发展壮大的花果。

(图片来自网络)

有没有哪些惊艳你的诗词或者句子

飞花《作娟悟语》,当然有惊艳我的句子比如仓央嘉措等人的诗,听我一一道来。

一,仓央嘉措

这么多年,你一直在我的心囗幽居,我放下过天地,我放下过万物,却从未放下过你。

一颗心与一颗心相印,一支魂与一支魂重叠,流浪就变成了回家,破碎就变成了完整。

听到这首配乐散文诗,我如醉如痴,陷入了深深的感动。重播回放了好几次。这种浸入骨髓的情愫,只有这样有非凡才华又有刻骨铭心爱情体验的热血菩提男儿才能吟出。入心,入身,入血,入魂。

二,元稹

曾经苍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自古以来家喻户晓的名句,第一眼就铭记在心,从不曾忘却。见过广阔无垠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能吸引我,除了巫山的云雨交织缠绵,其它的云跟它相比都黯然失色,没有味道。意思是只有亡妻最好,别人都看不上眼。悼妻之诗没有入骨的悲伤,只有深情的爱意,开辟了悼亡诗之先河。虽然后来也是负心男子,又甩才女薛涛,但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却流露出当时爱慕亡妻的款款深情。

三,李后主

雕梁玉彻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诗表达亡国之君李后主国仇家恨的悲伤惆怅之情。风景还是原来的风景,精雕的栏杆,玉彻的台阶应该还在,可是怀念的人容颜已经改变,衰老了。引申之意是虽然宫殿还在,可是物是人非,主人已不是我,大有国破山河在之感慨。我的悲愁如那一江的春水向东流去,千艘船万艘舟载不下心中一片愁。七夕之时,有感而发。历史上因为写下诗歌而丢命的国君恐怕只有他吧!

四,李白

高堂明境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古来圣贤皆寝寞,

唯有饮者留其名。

这是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

天宝十一年,李白被唐玄宗客气地赐金放还,逐出权力中心已八年之久,他拜官为相,报效祖国,欲参与冶理国家的雄心伟愿化为泡影。心生郁闷和不满,深感怀才不遇,在沮丧和绝望中他还对未来充满着希望。诗人浪漫的情怀和豁达的胸襟让我心生敬佩。他感到岁月如梭,时不我待。父母高堂对鏡,晨是青丝到了晚上变成了白发。用夸张的比喻手法感叹时间飞快,急切想有所作为。强调人生苦短,该高兴就高兴,别拿着金制的空酒杯对着天上的明月,错失欢娛良机。人生当及时行乐,放情言欢。他又自信满满,豪言上天赋于自己的才干,早晚必定会有用处的。对自己的才华很是肯定。情绪和情怀互相转换,又互相纠缠,诗人借酒当歌,借题发辉,借酒浇愁。诉说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和期盼。发泄哀怨的情绪如江河日下,一泄千里,不可收拾。口吐豪言,那口袋中的钱算什么,就算我一掷千金,没了又怎样,它还会回来的。表达了作者视金钱如糞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大气。悲愤感慨古往今来的圣贤都是寂寞和孤独的,只有会饮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以上几句诗是《将进酒》中的点晴之笔,是整诗的精华。诗句凝练,含意深刻,脍炙人口。读来朗朗上口,寓意讲究,比喻逼真,形容贴切。也体现了诗人,豪迈,洒脱,狂放不羁的个性,以及惊人的才华和写诗天赋,诗仙称号当之无愧,诗句惊艳了世人,也惊艳了时光和流年!

五,徐志摩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灵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是徐志摩1922年秋天从英国剑桥留学回国后写给老师梁启超的信,表达自己追求的爱情的一段话。意思是不用老师操心,后果由我自己负责,也是对老师规劝勿要追求林?音的回应。

这是新月派诗人的爱情宣言。表达追求爱情的决心。此话深刻表明徐志摩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个性解放,崇尚自由恋爰,婚姻自主的大胆主张。也表明了他是一个爱情至上的理想主义者。在那个年代勇敢提出离婚,振动中国,是头一宗近代史上的西式离婚,挑战了我国历来的婚姻制度。

六,李清照

1、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别看她是女流之辈。在国家遭遇战乱之时,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不输七尺男儿。活着就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李清照借古讽今,发泄对赵明城任建康知府时,不思平叛城中爆乱,反而临阵逃脱的行径的不满。在夫妻逃跑路过乌江时,以吟诗歌颂项羽的悲状之举,影射南宋当权者的无耻与其夫的懦弱行为。

2、《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

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都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尤其最后一句,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意浓浓,枝繁叶茂,红花雕零了。此句惊艳了时光,语出惊人,高度浓缩地描写了春天欲走,桃李飘落的情形。

惊艳我的诗词和句子很多,不胜枚举。这几条最喜欢,也最欣赏,也最记忆深刻。

作者,顾作娟,图片网络侵删。

有没有什么特别生僻又很有意境的古诗推荐

黄遵宪一一哀旅顺。

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下有洼池列巨舰,

晴天雷轰夜电闪。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长城万里此为堑,鲸鹏相摩图一噉,

昂头侧睨何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一朝瓦解成劫灰,

闻道敌军蹈背来

十【说明】

旅顺军港1880年开始修筑,用了十六年时间花费了几千万两白银才告完成。尽管地势险要炮垒坚固,但统帅昏庸无能,开始自恃天险,轻敌麻痹,当日军占领大连后,又仓卒逃窜遂遭败亡,1894年11月要塞陷落时黄遵宪正在新加坡任职,他得知甲午战争我国一败再败,悲愤异常,接连写下《悲平壤》《东沟行》和这首著名的《哀旅顺》。

题目虽然写"哀",但全诗并未直接抒发作者的悲哀,这正是《哀旅顺》作为一首讽剌诗,别开生面的地方,开始先交待地点,点明"天险"接着六句由上而下具体描绘天险的各种设施。诗人对炮台,大炮作的一番形容,并非夸张之辞,当时海岸炮台有三十座之多,大炮七八十尊中大部分是德国克虏伯厂的新式出品。港湾排列巨舰,龙旗迎风招展,更显得威威赫赫,十分壮观。后面六句从反面衬托旅顺天险的防御作用,形象地描写了帝国主义列强眼睁睁看着中国这圤肥肉,垂涎欲滴,却不敢放胆鲸吞。究其原因也在于中国有万里长城一般的坚固防线,而旅顺则在防线之中占据"天堑"的有力战略地位。可是,险要的地势、精良的武器,十几年的经营、一旦之间化为飞灰。这难道不令人捶胸顿足,无限悲哀!直到最后两句,作者才点明主题,对贪生怕死的投降派,进行了沉痛的控诉与遣责。

这首诗也是黄遵宪"诗界革命"的一个实践。诗中散文化的句子虽多,但是通俗晓畅,明白如话。全诗十四句韵脚连押,渲染了旅顺的险要,也造成了一种急促迫进的战争气氛。与内容协调一致。后面两句换韵是为了加强讽刺效果,与前面的形容形成鲜明对比。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