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汉献帝说曹操有司马昭之心,这有什么历史错误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指的是哪一段历史
- 可否另解“司马昭之心”或“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魏后人在干什么什么导致这种事发生
- 司马昭为何到死都没有篡位,为何曹髦还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呢
- 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司马昭到底有多嚣张
- 有句歇后语讲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请问司马昭之心是指的什么
- 12356的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
- “司马昭之心,众人皆知”什么意思
汉献帝说曹操有司马昭之心,这有什么历史错误
曾记得著名相声泰斗级大师侯宝林先生那段《关公战泰琼》。韩复渠老爹就那么霸道!非要隨唐名将山东人秦琼去大战东汉末年山西人关云长。
相隔几百年的后人,关羽岂知秦琼是谁?更何况汉献帝死后曹魏才启用司马父子,司马昭有什么篡逆之心献帝又怎么会知道?
如果汉献帝说“曹操有篡汉意图”,这倒说得过去!加上司马昭则成一句笑话!
显然我们讲历史有许多不严谨的所谓“考证”!为了达到某些目地伪造一些事件!于是便产生了这种令人尴尬无法解释的笑料!
历史总有相似的地方。这似乎在提醒人们什么?
2022.7.9.作于山西太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指的是哪一段历史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是三国时流传下来很著名的一句歇后语,或者说它已经成了一个名词。意思也很明显,就是某个人的坏心眼儿大家都知道,这个歇后语既然说的是司马昭,那就当然是司马昭的心思了。
那么这里面有什么故事呢?可能大多数人都对其了解个大概,这个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孩子,两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野心家,他们的榜样都是曹操,曹操在东汉末的乱世之中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法篡得朝廷大权,而司马懿则对曹操来了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曹操生前曾经认为司马懿是个威胁,觉得司马懿脖子长有狼顾之相,但由于司马懿和曹操的儿子曹丕搞好了关系,而且司马懿很会韬光养晦,曹操没有找到借口收拾他,而曹丕比司马懿年轻的多,所以就没有杀他,但是曹操没想到不单是他没有活过司马懿,他儿子曹丕也没有活过司马懿,所以在曹丕死后,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找到机会突然发动袭击除掉了曹真曹爽,独揽了魏国的朝政大权,而在司马懿和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就总揽了大权,当皇帝的曹髦才十几岁。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干掉司马昭。
这一年,曹髦刚刚20岁,他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听了都吓了一大跳,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但是他不听,接着曹髦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有人为了自保,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贾充率人把曹髦拦在大街上,由一个叫成济的人把他杀掉了,事后司马昭为自己洗刷罪名,竟然把弑君之罪按到了成济身上,把他诛了九族。
这个故事发生后,人们就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已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这种情况了。
可否另解“司马昭之心”或“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可以另解。
司马家族的野心,昭然若揭,合称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不是指司马昭一个人,而是泛指司马家一大票人。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魏后人在干什么什么导致这种事发生
谢谢邀请!俗话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何况君主曹髦,知道也没有办法。这是曹操料定的事。曹操临终前告诫曹丕两句话,一是重用司马懿,二是防司马懿,关键就两个字“用”和“防”。曹丕只记住“用”,忘了“防”。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高司马氏族地位,疏远了自己的骨肉兄弟,权利逐渐落到司马氏族的手中。除曹丕以外,像曹芳、曹髦,曹奂都是傀儡,一直任司马师、司马昭摆布,司马昭竟敢派人杀了皇帝曹髦,曹氏家族没有什么实权,只能干看着,朝廷上下都是司马氏族的人,曹爽就是投靠司马昭,也被灭门,谁还敢吭声?司马氏族篡权已经到了自然而然的时候了,司马懿三代经营,就是为了等到这一天!
司马昭为何到死都没有篡位,为何曹髦还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呢
说不想当皇帝都是屁话,个人觉得应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1.司马昭本人其实是一个比较小心谨慎的人,继承了司马懿的特点,做事谨慎,思虑周全。在当时的江山尚处三分的状态下,他可能觉得自己功绩还不够,虽然从哥哥那里继承了所有的权力,但是自己没有功绩还是难以得到别人的认可,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必受世人唾骂,于是,他一方面继续把持朝廷大权,一方面与蜀汉的姜维交兵,意图灭蜀汉,建功立业,收揽人心。
2.当时虽然司马昭已独揽大权,皇帝已是傀儡,但仍有不少大臣及世家大族支持曹魏,其实当时的形势有点类似东汉末年曹操专权的时候,近在眼前的经验教训司马昭应该清楚,他同曹操一样,也不想为自己树立太多的敌人,也不想落得个篡权夺位的恶名,魏帝曹髦亲自讨伐司马昭,自己反倒壮烈了而就是在这个时候他还没有篡位自立,而是继续装,还把罪名嫁祸给他人,可见他是觉得时机还是不成熟。
3.灭蜀汉后司马昭晋封晋王,功劳不小了,其实算是条件基本成熟,但是这家伙命还是不好,本来好日子要来了,结果自己却一命呜呼了,强行为自己儿子铺路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思就是野心明显,连路人都知道,说白了就是非常嚣张,但是这和他一直没篡位没有根本联系,不是说野心非常明显就一定要篡位。曹髦这句话只是说明了当时司马昭的实力和野心非常大、非常明显而已,完全不把自己的皇帝放在眼里。
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司马昭到底有多嚣张
有句话叫“语不惊人死不休”,曹操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给自己判了死刑,留下千古骂名;曹操的重孙曹髦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判了司马昭的死刑,让司马昭永世不得翻身。老曹家的人,说话那叫一个毒哦。
01
司马氏专权
正始十年(249年),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及其亲信皆随同前往。司马懿趁机发动了政变,铲除了曹爽势力集团,控制了曹魏政权。司马懿死后,司马氏兄弟更是牢牢地控制着曹魏的政权。
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对孙吴发动南征,司马昭统帅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一路伐吴,在东兴之战被打得大败。
司马昭询问该由谁负责,随军司马王仪说“责任在统帅。”司马昭大怒说:“司马想委罪于我吗?”于是下令斩杀王仪。司马昭因此次战败而被削去了官爵。
此事究竟谁来负责,我们无法评判,但由此看出司马昭的飞扬跋扈。
此后,姜维又侵扰陇右,魏帝曹芳只得任命司马昭为征西将军,驻军长安。姜维撤军,司马昭平定西北胡虏,再次被封为新城乡侯。
此时,曹魏并非是无将可用,但司马氏兄弟的势力已经左右了朝堂,无人敢出头与司马昭争功,曹芳不得已只能启用司马昭。
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除掉司马师,事机泄密,司马师杀死了参与者,逼迫郭太后废掉了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司马氏完全掌控了朝廷,但并没有完全掌控地方实权,也遇到了地方势力的抵制。正元二年(255年),毋丘俭、文钦等在淮南发兵勤王,司马师率大军东征,司马昭兼任中领军,留守洛阳。
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击司马师的军营,司马师惊吓过度,再加上眼疾发作,病情加重。急招司马昭来到许都军中,不久司马师病死,将大将军印绶交付司马昭。
这是一个难得的收回权力的机会,魏帝曹髦自然不肯放过,趁机命令司马昭镇守许都,令尚书傅嘏率领六军回京师。但曹髦的如意算盘并没有如愿以偿,司马昭采纳傅嘏及钟会的计谋,亲自率军回到京师。
曹髦看到司马昭亲自率领大军回到洛阳,知道已经无法改变这一局势,不得已只能让司马昭接替司马师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内外驻军、录尚书事,辅佐朝政,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坚辞不受。
至此,司马昭大权独揽,完全控制了朝廷。
02
司马昭之心
甘露元年(256年)正月,司马昭加大都督职衔,允许“奏事不名”。六月,晋封为高都公,封地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晋号大都督,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又辞让不受,八月加赐黄钺,增加封邑三县。
至此,大家都已经清楚,司马昭这是在仿效王莽、曹操等的套路,是在改朝换代的节奏。
甘露二年(257年),镇东将军诸葛诞杀掉扬州刺史乐綝,占据淮南起兵,以儿子诸葛靓为人质,请求吴国援助。司马昭上书请求曹髦御驾亲征,曹髦与郭太后一起率领大军东征,平定了叛乱。班师回朝,曹髦特意下诏将“丘头”改为“武丘”,以表彰司马昭的军功。
甘露三年(258年)五月,曹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置晋国,司马昭九次推辞,这件事才停止下来,又改为增加司马昭封邑一万户,食三县租税,儿子中没有爵位的皆封列侯。
甘露五年(景元元年,260年)四月,曹髦被迫再度下诏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再次推辞,没有接受。
这一切的一切,都仅仅是一个形式,一出戏。曹髦不愿意但不得已不得不下诏,一切都是司马昭的授意,但却屡屡推辞,拒不接受。
当初,都清楚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众人都力劝曹操称帝,但曹操拒不接受。
现在,曹魏政权已经就是个傀儡,司马昭上位仅仅是个时间问题,是个时机问题。大势已定,已经没有啥力量可以回天啦。
许多人认为,历史对于曹操不公平,却没有人认为历史对于司马昭是否公平?天下并非是铁定刘氏的天下,也并非铁定是曹家的天下。不说有德者有天下,起码是有实力者就可以有天下。
此时的曹髦,如果认账,就像汉献帝一样,主动禅位,求得一时平安也就罢啦。
而曹髦对于司马昭的专权跋扈非常不满,在甘露五年(260年),他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年已二十岁,继位已经六年的曹髦,都习惯还称作小皇帝。其实,这个年龄段,在历史上也不乏有杰出的帝王,曹髦也是一个热血帝王,立志重建曹魏政权的辉煌。
但是仅凭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真的是“理想很丰满”,可“现实更骨感”。
“衣带诏事件”不是曹髦他祖宗曹操厚道,献帝也就玩完啦;曹髦不清楚,他祖宗之所以留下献帝,还因为天下远没有平定,曹操势力还很弱小,献帝对他还有很大的作用,还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而此时的司马昭已经控制了整个曹魏,势力已经远在蜀汉、孙吴之上。曹髦对于司马昭而言,已经毫无作用。
之所以司马昭没有接受曹髦的屡屡封赏,是因为司马昭想得更为长远,想把这事做得更为圆满。大局已定,如果在平定蜀汉、孙吴之后再上位,对历史更好交代。
之所以曹髦会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事实上的确如此,都很清楚。
并非是司马昭多么嚣张,而是势在必行。
曹髦清楚但并不想接受这个现实,还想企图反盘,这过于天真。曹髦率领左右宫人进攻司马昭府邸,企图诛杀司马昭,用螳臂挡车来形容,也不足为过。作为帝王,采取这样的行动,无异于是小孩子过家家,精神可嘉,但的确愚蠢透顶,毫无可取之处。
实质而言,倒不如刘禅做一个安乐公,献帝做一个山阳公更值得推崇。
司马氏的历史罪过,并不是代曹魏而立,而是之后司马氏自己政权的混乱,致使中国进入了三百多年混乱时期。尽管晋朝带给华夏民族统一、稳定的局势过于短暂,但朝代更替是必然的历史规律,是任何人左右不了的。
就像汉末混乱,不能归咎于汉朝的创始者西汉刘邦、东汉刘秀一样,晋朝的腐败混乱,也不该完全归罪于司马昭之心。
正确的历史观,应该是谁做的事谁负责,不可让人代过,否则永远说不清楚。
有句歇后语讲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请问司马昭之心是指的什么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讲述的是司马昭想当皇帝,有反心。司马昭之心是指的是反叛心。
12356的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
12356——没事(四)
12356——缺事(四)
12356——少事(四)
12356——无事(四)
12356——忘事(四)
12356——躲事(四)
12356——找事(四)
12356——寻事(四)
12356——藏事(四)
“司马昭之心,众人皆知”什么意思
“司马昭之心,众人皆知”意思解释: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出处:《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斐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魏晋之交是个多事多乱、多灾多险之秋。 曹魏政权在固守中摇摇欲坠,司马氏在狭隘、贪婪、阴险、残酷中膨胀得势。公元二五四年,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公卿迎立曹髦为帝。司马氏在魏国的势力越来越膨胀。公元二六零年,曹髦不甘为司马氏作傀儡,率宿卫玫司马昭,然事败,反被昭所杀。司马昭又另立傀儡元帝曹奂,从此大事政事皆决于司马昭。终于取代曹氏政权而建立晋王朝。这段历史留给后人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