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贾母自谦「我们这样的中等人家」,什么样的家庭才算上等人家?乾隆和刘墉的媳妇(六王的女儿)是什么关系_司马_士族_乾隆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簪缨世家 司马 士族 乾隆

本文目录

  • 《红楼梦》里贾母自谦「我们这样的中等人家」,什么样的家庭才算上等人家
  • 乾隆和刘墉的媳妇(六王的女儿)是什么关系
  • 钟会为什么要谋反
  • 历史上杨修是怎样的人
  • 士族和门阀有何差异它们前后相继,有何本质不同
  • 你们都看过什么精彩的小说,那种小说很好看吗为什么

《红楼梦》里贾母自谦「我们这样的中等人家」,什么样的家庭才算上等人家

贾府在官场上一直处于中等水平。在第一代贾演、贾源兄弟的时代,他们属于中上等。到贾母说“我们这样的中等人家”时,则已是名副其实的“中等”了。

贾演、贾源时代贾府的地位为什么处于中上?

宁国公贾演和荣国公贾演与镇国公牛清、理国公柳彪、齐国公陈翼、治国公马魁、修国公侯晓明、缮国公(不知其名)并称为“八公”。另外东平郡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并称“四王”。如此大规模封王封公,只会出现在开国时期,这些人均以军功晋封。

历朝历代,不管功臣的功劳有多大,处于等级最高阶的永远都是皇帝的亲属。皇帝的儿子、兄弟属最高一级,接下来便是立有功勋宗亲、驸马等。

历代皇帝都不轻易封异性王,北静郡王等四王,有可能是皇帝的亲属,他们建有军功,属既亲可贵,级别也是非常高。

四王之下便是八公,这一拨人的等级类于历史上的秦琼、程知节等人。北静王在四王中功劳最高,他的爵位传承几代仍为王爵。由此可见即便同是王、公,功劳也有高低之分。王、公们的后代所袭的爵次高低与第一代人的功勋息息相关。

在这八公中,镇国公牛清的孙子现袭一等伯,理国公柳彪的孙子现袭一等子,修国公侯晓明的孙子现袭一等子,齐国公陈翼的孙子现袭三品威镇将军,治国公马魁的孙子现袭三品威远将军。荣国公贾源的孙子贾赦现袭一等将军,宁国公贾演的曾孙贾珍现袭三品威烈将军。(缮国公之孙爵品无表)

八公的孙子里有一伯两子,高于荣国府里的一等将军,另有两个三品将军,爵次与宁国府的第四代相当。这说明宁、荣二公在八公里,处于中等位置。

公爵之下另有侯爵、伯爵等,还有一些根本没爵次。

贾府的第一代仅次于皇子、皇亲、四王、三个同等的国公,在开国初期由勋贵组建的官僚集团里,属中上等。

现如今的贾府地位为什么处于中等?

荣国府现今由文字辈当家,文字辈的贾赦袭一等将军,官阶一品,然而并没有真正领军,只是个闲职。贾政凭祖荫恩嘉工部主事,后来晋升为工部员外郎,从五品。宁国府的第四代贾珍袭三等将军,亦是挂名的闲职,手无兵权。

只要有皇帝,就少不了王子、公主、驸马、皇亲等贵人,这些家族的等级均在最上阶。另外还有宰相、各部尚书、枢密使等人处于权利中央,炙手可热。贾府这些勋贵们地位在这些人之下。

贾府如今在文职和武职两方面均远离权利核心,势头大不如第一代。虽然家里出了一个贵妃,品阶还是停留在原处,只是涨了一些人望。

结语:贾府属中等人家,出身尊贵的宗室、皇亲及握有军政大权的将、相属上等人家。另有一些家世有几代的积累,官职权柄高于贾府亦属上等人家。

乾隆和刘墉的媳妇(六王的女儿)是什么关系

好色成性的乾隆,有一天看上了六王爷的女儿霞儿,算起来这位霞儿也算是郡主,毕竟是王爷的女儿。但是六王爷却不希望霞儿嫁给乾隆,为什么?六王爷作为皇族中人,太清楚后宫女人过着怎样的日子,而他对自己的女儿如此宠幸,压根就舍不得把女儿送进宫。

所以六王爷就想了个办法把这件事糊弄了过去。

太监把六王爷叫进去见乾隆之前,就已经跟六王爷打好招呼了,说是乾隆看上了霞儿,还要给六王爷道喜。

这个时候聪明的六王爷趁着酒意开始装聋作哑。他来到乾隆面前就开始装成耳朵不好,乾隆问他是不是昨晚喝过头了,他反说自己昨晚的确喝了二锅头。

乾隆又问他是不是在故意装聋,六王爷笑着说绝对没喝状元红。这个时候的乾隆压根就搞不清楚这个老王爷倒是装聋作哑,还是真的耳朵背。

所以乾隆直奔主题,询问他家格格的事情。结果六王爷更加聋了,他连连摆手说喝喝?不能再喝了。

乾隆知道怎么问都没有结果了,要么六王爷就是不同意这门亲事,要么就是六王爷真的聋,压根就做不了主。

这么一来,乾隆只能让六王爷退下了,这话六王爷倒是没有听错,连忙退了出去。其实乾隆大概也猜了出来,其实六王爷这是不情愿这门亲事。那么他为什么如此反对霞儿嫁给乾隆皇帝呢?

要知道成为皇帝的女人,那是天下女人最大的梦想。霞儿成了皇妃以后,那六王爷跟乾隆之间的关系可就更加好了。

可是六王爷压根就不稀罕这层亲上加亲的关系,他更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嫁个好人家,至少不用受到后宫孤独寂寞、争斗不休的痛苦。

那么六王爷跟乾隆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我认为这位六王爷,绝对不是乾隆的亲叔叔。因为乾隆的亲六叔,也就是雍正皇帝的六弟,早在康熙年间就去世了,死的时候才不过六岁。

所以这里的六王爷压根就不可能是乾隆的亲六叔。那么由此可见霞儿作为六王爷的女儿,自然也不可能跟乾隆是堂兄妹关系了。

只要不是堂兄妹关系,一般亲戚还是可以通婚的。谁知道这位六王爷到底是乾隆哪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呢!

由此可见六王爷不希望霞儿嫁给乾隆,还真的不是因为他俩有血缘关系,是真的担心女儿的未来会不幸福。

如果电视剧中的假设,六王爷就是乾隆的亲叔叔,那么又会怎样呢?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霞儿跟乾隆可就真的成了亲堂兄妹了。

这就相当于亲兄妹,这是完全没办法结合在一起的。不过乾隆是皇帝,六王爷也不能直接拒绝乾隆,所以六王爷才会想出这么一个装聋作哑的办法,希望能够让乾隆知难而退。

近亲结婚,所生出来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傻帽,六王爷可不想让自己的女儿未来一直为傻帽孩子流眼泪。作为过来人,六王爷当然要阻止这门亲事。

刘罗锅跟乾隆比起来,他的优势是什么?

刘墉是乾隆的大臣,因为有些驼背,所以被称之为刘罗锅。为什么六王爷宁可把女儿嫁给刘罗锅,也不嫁给乾隆呢?

主要是因为刘罗锅是普通人家,娶了王爷的女儿,那必须等于是娶了正房夫人。这是在乾隆那儿绝对得不到的待遇。

乾隆的妃子众多,可是皇后却只有一个,而皇后的位置,未必就会落在霞儿的身上。反观刘罗锅就不同了,他是普通大臣,娶了王爷的女儿自然是要当成正房夫人来看待的。

其次刘罗锅足够聪明,他能够用自己的智慧来保护霞儿和其他家人。不怕一个人年轻的时候穷苦,就怕这个人不仅笨,而且还不想好好努力。霞儿所需要的丈夫,其实就是一个能够给她安全感的丈夫。

由此可见霞儿嫁给刘罗锅会更加幸福,那刘王爷自然是不会反对这门亲事了。而且霞儿的婚事早一天确定,就可以让乾隆早一天死心。

做父亲的哪个不是为了女儿好呢?用心良苦到最后,总算是为女儿好了一个好丈夫。霞儿嫁给刘罗锅以后,虽然日子清贫一些,但是好歹夫妻俩同甘共苦,这就是最难得的事情了。

钟会为什么要谋反

事实上,若灭亡蜀汉之后,钟会不反叛司马昭,他将死得更惨!钟会伐蜀,从一开始就错了,可以说,从他领兵出征的那一刻开始,他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钟会伐蜀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昭准备伐蜀,询问众臣的意见,然而当时众人都不搭理司马昭,都认为伐蜀的胜率比较低,因为姜维还活着,所以大家都不支持这个计划。就连长期同蜀汉作战的邓艾,也不支持司马昭,把司马昭气了个半死。幸运的是,钟会支持司马昭,而且作为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在朝中也比较会玩弄权术,最终在二人的操作下,邓艾同意了伐蜀的计划,朝中也通过了伐蜀的决议。

同年,司马昭以钟会为主帅,兵分三路伐蜀,钟会率领主力进攻汉中,邓艾和诸葛绪则率领另外两支军队围堵远在沓中的姜维。由于姜维改变了魏延的汉中防守策略,将魏军放进了汉中腹地,导致汉中被轻易打穿,快速沦陷。幸亏姜维跑得快,躲过了邓艾和诸葛绪的围堵,才成功地在剑阁堵住了钟会大军。到此为止,魏军和蜀军陷入了胶着状态,蜀军没办法击退魏军,魏军也没办法突破剑阁。

就在众人都以为战事就这样胶着时,正当司马昭在后方庆祝汉中大捷时,邓艾突然兵行险着,走阴平小道成功地杀入了蜀汉腹地,轻而易举的逼降了刘禅,令天下大惊!之后,便是邓艾居功自傲,擅行封赏之事,得罪了众人,而钟会在污蔑了邓艾之后,也赫然发现自己成为了司马昭的眼中钉,匆忙准备谋反之事,结果由于准备太过仓促,钟会并没有成功,最终遭到诛杀!自此,蜀汉永无翻身之地,而钟会、邓艾这两大灭蜀功臣,也遭到斩杀,令人遗憾!

看完了钟会的遭遇,很多人都不明白,他作为司马昭的心腹,深受司马昭的信任,当初众人都反对伐蜀,就他支持司马昭,而且司马昭也愿意让钟会做伐蜀大军的主帅,可见两人的关系是多么的亲密,那么为何钟会还要反叛司马昭呢?以他立下得如此大功,若是回到曹魏,岂不是可以加官进爵,他为何还要铤而走险的反叛司马昭呢?真的是因为钟会志得意满了?

事实上,钟会之所以反叛司马昭,完全是被逼无奈!若他不这么干,他将死得更惨!

一封突如其来的书信

在打进蜀汉之后,邓艾居功自傲,竟然大肆封赏蜀汉君臣,搞得司马昭非常愤怒。你想啊,封赏这种事情,都让你邓艾干了,那还要司马昭干什么?司马昭才是老大啊!之后,邓艾不知收敛,又建议司马昭整军备战,准备讨伐东吴,彻底激怒了司马昭,搞得司马昭直接告诉邓艾,这些事你少掺和。很多人看到这里,非常疑惑,为啥邓艾一片好心,想要帮司马昭讨伐东吴,统一天下,反而没落下好?原因其实非常简单,此时的司马昭,并不急于灭亡东吴,而是急于篡夺曹魏天下!

正是因为邓艾不知进退,不懂司马昭的心思,所以他遭到了司马昭的嫌弃。而钟会、卫瓘等人乃是司马昭的心腹,他们是非常懂司马昭的,所以见此情景,他们直接落井下石,炮制了邓艾谋反的证据,准备干掉邓艾,替司马昭出口气。而司马昭在接到钟会、卫瓘等人的诬告时,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选择了直接拿下邓艾,押往洛阳受审!然而就在钟会以为,一切都搞定了时,他却突然接到了司马昭的这样一封书信!

《三国志》:会得文王书云:“恐邓艾或不就徵,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

钟会帮司马昭搞定了邓艾这个刺头,心里正高兴,却突然接到了司马昭的书信。司马昭在信中说,他担心邓艾不服从命令,不愿意放下兵权,所以特地命贾充率步骑万人进入斜谷,驻扎在汉中乐城,自己则亲率十万大军驻扎在长安。相信不久之后,他们两人便又可以再见面了。

粗看之下,这份书信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也就是司马昭担心邓艾不服从命令,所以带人前来援助钟会等人,可问题是,邓艾的兵马不过三万人,而钟会有十几万人,邓艾即便不服从命令,单凭钟会等人,也可以搞定邓艾!何须司马昭亲自率领十几万魏军前来?很明显,司马昭带人来捉邓艾的这个说法,乃是假的!那么他到底为啥要带这么多兵马前来呢?

事实上,到了这一步,估计只要脑袋不短路,都应该明白司马昭的言下之意吧?司马昭带兵前来,压根儿不是为了邓艾,而是为了钟会!那么钟会一直老老实实的为司马昭服务,为啥司马昭还要带这么多人来对付钟会呢?对于这个问题,钟会自己是这么理解的!

《三国志》:会得书,惊呼所亲语之曰:“但取邓艾,相国知我能独办之。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

看到了吧,得到司马昭书信后,钟会立马就反应过来了,司马昭此来,压根儿不是为了邓艾,而是为了他!而司马昭之所以如此提防钟会,主要是因为钟会立下了灭国之功,已经有功高震主之嫌了,若他安然地回到了魏国,以钟会的家室,他完全可以一跃成为比肩司马昭家族的顶级门阀!虽然钟会一直忠心于司马昭,被司马昭视为心腹,可当年的司马懿也是曹睿的心腹啊,最终还不是抢夺了曹魏大权?司马昭他爹就是这样起家的,他怎么可能允许钟会也这么干呢?钟会这么年轻,一旦司马昭去世,那么钟会岂不就是下一个司马懿?

说白了,此时的钟会,已经不再被司马昭视为心腹了,而是被司马昭视为眼中钉了,因为此时的钟会,已经类似于当年的司马懿了,不仅家族地位高,权势大,而且立下了灭国之功,有此功绩在身,将会有一大批世家大族向钟会家族靠拢,司马家族很有可能被抛弃!所以说,司马昭决不允许钟会活着回到魏国!

从钟会所说的话来看,其实他一开始并没有谋反地打算,他是在接到了司马昭的书信后,察觉到了司马昭对自己的杀意,才决定谋反,以此自保的!而且从后续钟会的诸多操作来看,他的谋反计划非常仓促,根本没有提前准备的样子!

钟会正月十五到的成都,正月十六就召集魏军军官开会,想要胁迫这些军官跟自己一同反叛司马昭,遭到众人的反对,于是钟会将这些人都关了起来。正月十八,消息走漏,魏军反抗钟会,最终钟会遭到诛杀。从时间上来看,钟会的反叛计划非常仓促,根本就没怎么准备。而且若是钟会早就准备谋反了,他应该早早地把自己的人安插在军队中,用以掌控军队,但从实际操作来看,钟会基本没有控制住军队

另外,在处理魏军军官的过程中,姜维曾建议将那些官吏全都杀死,但钟会没答应。他为何不答应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钟会根本没有自己的心腹可用!杀了这些军官,他根本掌控不了魏军!

从上述的种种迹象来看,钟会的谋反计划非常仓促,根本就不像是提前谋划好了的,他应该就是在接到司马昭的书信后,才决定谋反的!换句话说,钟会其实是被司马昭给逼反的!

钟会有活路吗?

当初司马昭提议伐蜀,目的是借用战功来挽回自己之前弑杀皇帝的恶名,让自己在魏国朝堂的权势更进一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钟会刚刚打下汉中,司马昭就迫不及地的封晋公,加九锡,摆明了要篡夺曹魏天下。到此为止,钟会还是非常安全的,他虽有打下汉中之功,但这个功劳还是可以封赏的,不足以威胁到司马昭。然而战争这种事情,一旦打起来,哪里那么好收手的!不久之后,邓艾从阴平小道杀入蜀汉,立马使得天下局势发生了大变!

邓艾杀入蜀汉腹地,逼降刘禅,灭亡蜀汉,立下不世之功,殊不知,邓艾的军事冒险,已经把钟会逼向了死路!邓艾并非世家大族,所以他立下了灭国之功,司马昭是能够容忍的,只要邓艾别作死,老实地听司马昭的话即可。而钟会是伐蜀大军的主帅,邓艾的功劳,至少有一半归属于钟会,也就是说,钟会也立下了灭国之功,这就让钟会的声望和权势威胁到了司马昭!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钟会只要沾上了邓艾的这份灭国之功,他就必死无疑,因为他对于司马家族的威胁太大了!

所以说,对于钟会来说,其实他已经被逼上了绝路,要么反,要么死!若钟会反,赢了可以一飞冲天(几率非常小),输了也能给司马昭一个光明正大杀他的理由,而且钟会死后,为了安抚那些世家大族,钟会的家族大概率是不会被屠戮的,因为各中的弯弯绕绕大家都懂;而若是钟会不反,那么司马昭就得想方设法,罗织罪名,一定要把钟会压下去。钟会就是翻版的司马懿,他比司马昭年轻多了,若不搞死钟会,司马昭死后,司马家不一定玩得过钟会,且为了避免钟会家族死灰复燃,司马昭很可能效仿当年的司马懿,直接对钟会家族斩草除根!

也就是说,对于钟会来说,他是必死的,反叛而死,还能够保全家族,若不反叛,家族的遭遇将会更惨!

结语

作为司马昭的心腹,钟会为何背叛司马昭?一封尘封的书信揭示答案!从邓艾杀入蜀汉腹地的那一刻开始,钟会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历来功高盖主者,很少能有好下场,邓艾家族实力不行,尚且威胁不到司马昭,而钟会乃是大家族出身,他得了灭国之功,对司马昭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司马昭必定杀他,所以钟会只能背叛司马昭,以图自保!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历史上杨修是怎样的人

东汉末年,杨修担任曹操的主簿。他十分有才华,还十分聪明,但是他就是毁在了自己的聪明之上。

杨修的才华到底怎样,可以用几件事来分析

  • 《三国志》《曹植传》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又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

才华横溢,内外皆知,曹操对他十分器重,有事总是询问他,以至于连曹丕都得巴结他

  • 曹操视察新建的相国府时,叫人在门上题了个“活”字就离开了。杨修看见后,就立刻叫人把门拆了。他说:“门里加个活字就是阔“魏王觉得门太大了

  • 曹操给大家送了一盒点心,就在盖上写了一个“合”字,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教我们每人吃一口啊,一人一口酥”

这些故事说明杨修是十分聪明的,也很有才华,善于揣度曹操的心理性格,对于君王,总是希望自己喜怒无法被判断,杨修虽然很聪明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患。

杨修除了才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清楚自己是什么身份,缺乏政治敏感度。本来让大家捧得已经目中无人,恃才傲物了。居然利用对曹操的了解,参与夺嫡之事。

  • 在当时,曹操一直在考虑曹丕和曹植两人由谁来继承魏王,于是出了很多难题来考验他们两个

  • 杨修与曹植关系很好,经常仗着自己对曹操的了解,帮助曹植渡过难关,后来被曹操知道了,对他十分忿恨。

最惨的是他管不住自己这张嘴

  • 君主最忌很的就是臣子揣度上意之后,到处去说。其实曹操手底下能人很多,都没出事,那是因为大家嘴都很严

  • 曹操在汉中争夺战中主动撤军,行前将“鸡肋”作为当晚口令,主簿杨修遂命令部下收拾行装,并因此被曹操杀了

杨修的死主要还是因为参与夺嫡之事,政治队伍站错了,他自己又比较聪明,曹操为了给曹丕扫清障碍,就找了个理由杀了他。

士族和门阀有何差异它们前后相继,有何本质不同

士族是门阀的初级阶段,门阀是士族发展的必然产物。士族泛指以读书求取仕途的一个群体,是古代社会的一个阶层,而门阀则是影响和控制国家政治走向的利益集团,是一个阶级。本质上说,士族不是政治利益集团,是对一个群体的泛称,而门阀则是政治利益集团。

士族的诞生、发展和演变

士族的诞生很早,它是周公宗法制的产物。

西周社会被分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农、工、商、奴隶,其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是贵族身份,农、工、商是平民身份,奴隶则是没有人身自由的贱民。

贵族阶层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这几个阶层是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划分的。天子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儿子们降格为诸侯。同样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王爵位,其他儿子们降格为卿。如此一级一级降格,到大夫的非嫡长子和庶子们,则被降为士。

这就是士族诞生的历史。不过,士族是一个比较尴尬的群体,他们虽然有贵族的身份,却没有任何政治待遇,再向下滑一步就成了平民。

随着年代的久远,士族阶层越来越庞大,他们怎么生存呢?靠自己的本领谋取仕途。因为得不到父荫,他们只能靠家族渊源和自己的本领安家立命。历史上众多名人都是士族身份,比如孔子、孟子、商鞅等。

随着秦朝废除分封制后,原有的社会阶层划分规则被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贵族不复存在,士族的定义也发生了转变,它不再是贵族最后一个阶层的身份代表,而是变成了读书人的代名词。古代经常说的“开科取士”、“仕子”都是指读书人。

身份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的目标始终没变,还是以读书求取仕途,这就是士族这个称谓被延续下来的原因。

西汉以前,除了儒家而外,还有很多学术流派,这些读书人都可以称作“士族”,而自汉武帝以后,由于百家学说的衰微和儒家的独大,后来的士族,实质上变成了“儒家士族”。

门阀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门阀则是具有政治垄断特性的豪门士族集团,它经历了西汉末年的发展,和东汉初年的壮大,到魏晋南北朝,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利益集团。

1.西汉末年士族阶层的发展

汉元帝时期是儒家士族政治地位提升的重要阶段。汉元帝本人的儒学造诣很深,他是第一位践行以儒治国的皇帝。在他的推动下,以他的老师萧望之为首的一大批儒生,进入国家政治中心。形成了全社会崇儒、学儒的风气。

此后的汉成帝、汉哀帝和汉平帝,乃至王莽的新朝,都是典型的儒生治国时代,儒家流派繁兴,形成了以“家学”为特色的各种儒学流派。比如欧阳学派、夏侯学派、公羊学派等等。

2.新朝至东汉末年豪门士族的产生

这些学派都是门生遍天下,家族子弟集体步入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庞大的政治势力,由此诞生了在政坛影响力巨大的家族,这些家族就被称为豪门士族。

没落宗室子弟和外戚,向豪门士族的转化,也迅速壮大了这股政治势力。

最典型就是刘秀,他就是没落的宗室子弟,他们这批人虽然没有了政治待遇,但是相对于平民,他们有获得良好教育的条件,有与贵族交往的空间。刘秀正是靠豪门士族集团的支持,才实现了两年登基称帝的奇迹。

外戚势力的不稳定性,注定了他们必须向豪门士族集团转化,才有可能不会随着皇位的更迭,被湮没在历史潮流中,以东汉著名的外戚家族窦氏和邓氏最为典型。

3.魏晋南北朝门阀集团的诞生

这些豪门士族集团到了东汉末年,已经牢牢控制了国家机器,他们出于利益的考量,必然要求从制度层面,保障其长期优势性。陈群起草的“九品中正制”官员选拔制度,其实就是保障豪门士族集团长期利益的一部法律。

在“九品中正制”中,首先按身份,将候选人划分“品级”,只有出身豪门大族的仕子,才有资格被评为“上品”,走向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其他人员顶多在“下品”范围内混日子。

如此一来,造成了豪门与平民的差距拉大,逐步形成了对官场垄断的大家族,这些家族就被称为“门阀”。唐代柳芳的《姓系论》说:

“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侨姓”、“吴姓”、“郡姓”、“虏姓”,合称“四姓”,“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在选。”

士族与门阀的关系和区别

从以上分析可知,士族是个体的总和,指一个自然群体,它是门阀诞生的基础;门阀是士族阶层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政治生活中,以利益为纽带的垄断集团。士族是初级阶段,门阀是终极目标。

两者虽是承继关系,但是本质上差别很大:

1.目的不同

士族阶层体现的是个人价值目标的践行,谋取的是个人仕途发展。门阀则有鲜明的政治目标,是控制国家机器的工具。

2.依靠的力量不同

士族阶层基本依靠个人力量,单打独斗,而门阀则不一样,他们依靠的是家族力量和门阀之间的力量。门阀集团之间,以婚姻关系、师生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等,形成一个复杂的牢不可破的政治关系网络,士族阶层则没有这个依靠条件。

3.历史的归宿不同

门阀集团到隋唐后,走向了没路,原因就是门阀集团对皇权存在危害。隋朝的科举制,就是门阀集团的掘墓人。

科举和九品中正制的最大不同就是,科举取消了门阀集团的身份优势,所有读书人都可以获得平等的出仕机会,标准就是看谁学问更好,而不是身份。失去了九品中正制的护佑,门阀集团从此灰飞烟灭。

门阀士族集团虽然消亡了,但是士族个体不会消失,作为个体的人,他们依然是历代王朝开科取士的对象,他们所构成的群体依旧存在。也就是说,随着门阀的消亡,士族又回到了历史的本源,不再具有政治利益集团的特性,而仅仅是读书求取功名的群体的称谓。

士族看似柔弱,却伴随中国几千年封建史“永生”,而看似强大的门阀集团,则经历了四百年的历史后,迅速消亡,这大概就是道家所说的“弱者生存”吧!

你们都看过什么精彩的小说,那种小说很好看吗为什么

我写了一玄幻小说《风氏纪元之天忌》,二百三十万字左右,开始上传。非小白文,不种马,不低智商,写了两年多,每个情节都很认真写的。有小说迷可以看看,多支持,帮我推广下,新手很无奈!参照了些霹雳,本人闽南人,自小霹雳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