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为何程昱在曹魏后期几乎销声匿迹
- 怎样成为一个勇敢的人
- 农村俗语“财不走急,富不去偏,穷不走南,富不去北”,什么意思
- 清朝兵字衣服和勇字衣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为何程昱在曹魏后期几乎销声匿迹
这个问法有问题,程昱从141年活到220年,80高龄才去世,曹魏算到曹奂让位时,已经是266年了,程昱还活跃到曹魏后期,不就一百多岁了?题主应该是要问,程昱为何在曹操后期几乎销声匿迹了?
很多朋友都认为程昱是脾气不好,常常和同僚发生冲突,最后因为和刑贞争威仪,丢了官,才销声匿迹的。其实并不然,首先刑贞何人?能和程昱相提并论吗?刑贞最大的事迹就是作为太常出使东吴,册封孙权,面露骄色,入门不下车,被张昭厉声呵斥。程昱却是早年拒绝宗室刘岱,主动屁颠屁颠的加入曹操的。随后,在曹操最困难时,和荀彧守住了仅剩的兖州三城,并鼓励曹操不要投靠袁绍,而是东山再起的。关于程昱的功绩,就不一一列举了。所以,一个刑贞是无法触动程昱,让他在曹操心里的地位直线而下的。
例如,青龙元年(233年),曹魏第一批让臣子配享太庙,只有三人,分别是大将军夏侯惇,大司马曹仁,还有一个就是车骑将军程昱。曹操手下五大谋士中,荀彧因为反对曹魏建制,没有入选,荀攸第三批入选(242年),郭嘉第五批(262年)也是最后一批入选,贾诩没有入选。程昱不但是作为第一批入选太庙的重臣,而且还能和夏侯惇,曹仁两大宗室并驾齐驱的人物,这样的大臣,又怎么会在曹操后期如此低调呢?
程昱表面上性格刚戾,其实反而是善处人事一种高级手段。盖因程昱本来就和四大谋士有区别,荀彧树大根深,和郭嘉,荀攸互为关系,贾诩随着张绣集团一起加入,唯有程昱是“单打独斗”的。所以,程昱如此出身,又常和同僚矛盾,没有条件结党,在内部威胁曹魏统治。而且,程昱还不贪恋兵权,当曹魏建制,宗人奉牛酒给程昱,彰显其功时,程昱却说,知足才不会受辱,是到该退休的时候了。于是,程昱交出兵权,闭门不出《三国志.程昱传》。所以,纵然有很多人诬陷程昱要谋反,曹操却对程昱待遇是越来越好。
既然程昱想引退,又为何是被曹操免官的呢?有两个可能,第一,程昱年老了,想退休,曹操想留,于是程昱借着争威仪一事,被动引退。第二,曹操故意打压程昱,就是为了让曹丕日后启用,如唐太宗,李绩故事。这源于程昱曾经作为留守的曹丕参军,并且劝曹丕不要专断,避免了父子之间嫌隙《三国志》注引《魏书》。显然,第二个可能性最大,因为曹丕一上台,就让程昱官复原职,并增加封邑,儿子也都封了侯。曹丕还准备让程昱当上“三公”的高位,程昱却在此时病死了,只好追赠车骑将军。
所以,程昱并不是在曹操后期销声匿迹了,而是因为年纪的原因,多是留守在后方,即便被曹操免官,时间也很短暂的。因为君主最怕大臣功高盖主,而程昱有才能,又有功高的标准,就是无盖主的条件。这样的人,自然受到君主的欢迎和推崇,又怎么可能让他消匿下去?
怎样成为一个勇敢的人
工作中不怕困难,永于攀登,勇于探索,积极进取,大胆尝试,争取
良好成绩。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不阿谀奉承,不吹捧。团结同志,共同进步,见荣誉让,见困难上,勇往直前,不退缩、不畏惧,走好人生历程!
农村俗语“财不走急,富不去偏,穷不走南,富不去北”,什么意思
俗语的产生和发展历经了几千年,是民间百姓在生活过程中观察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做出一些推论,告诉后人要明白的一些道理,通过不断的口口相传,流传至今。
财不走急,富不去偏,财富一直是人们奋斗追求的目标,拥有了财富,提升了生活水平,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老祖宗在生活中观察到,要想获得财富,必须要有正确的途径,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才能获得,所以就有了一句老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获取财富不能过于着急,总想着一夜暴富就会让自己走上错误或犯罪的道路。
富不去偏的意思也是告诫人们,要想获得财富,必须要走正路,不能去捞偏门,以前的人把黄、赌、毒等行业称为偏门,做这些行业,即使是短时间积累了金钱,最后也不能长久地享受,所以称为富不去偏。
穷不走南,富不走北,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南北是指的我国南方和北方,其实在古代,我国南方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都大大高于北方的,所以所穷不去南方,富不走北方是解释不通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句俗语的产生是有特定地域环境的,在以前的封建时期定都的北京城,由于人群的不同地位和职业,形成了北京城西面住的都是又权势的贵人,东面住着一些经商的商人,所以人们称为“东富西贵”,而南面多居住着一些手工艺人,戏子或学子,这些靠打把式卖艺或是唱戏为生的人都是一些穷苦的人,所以当时的南城称为“南贱”。
而北边居住的是大部分的八旗子弟,很多八旗子弟随着朝廷的没落,渐渐生活也失去了依靠,所以生活都很悲惨。所以称为“北贫”。人往高处走,所以本来就比较贫穷了,要改变生活的命运当然要去东西边了,同理也是既然已经富裕的人应该尽量结交一些更高层次的人来拓展自己的人脉关系。所以就总结出来穷不走南,富不走北。
所以这句俗语的意思就是告诫人们无论是追求财富还是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都要有正确的方法,沿着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去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
俗语“财不走急,富不去偏,穷不走南,富不去北”,如何理解?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更多农村精彩,欢迎关注。清朝兵字衣服和勇字衣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说白了就是有编制和没编制的区别,一个国家的兵力历来是国家力量的一种体现,而养兵需要花费大量的经费,因此兵的数量会受经济条件的限制。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本身的兵源数量有限,虽然有不少明朝的军队补充,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还是不够的。在《黄飞鸿》中,为了抵抗外国军队的侵略,当地政府让黄飞鸿担任教头训练的就是乡勇,而不是军队。而在三元里抗英的时候,英军把正规军打败了,反而被三元里的乡勇重创。再有就是,中国的朝代都有政权不下乡的习惯,于是乡勇成为维持底端统治的基础,并由地方官员和士绅来把持。而从服装上大致是一样的,只是胸口靠兵和勇来区分。这种习惯一直到民国时期都没有太大的改编,很多老电影里面的“还乡团”和“保安团”实际上都是类似的乡勇组织。而在新中国建立后,各级政府存在的大量民兵组织也可以类似于,而现在预备役是更高一级的存在。
兵和勇的出现,在早期是具有很多的积极意义的,既减少了国家在军队上的投入,也稳定了政权的统治。不过随着国家统治力的逐渐削弱,当有正式编制的兵的战斗力严重孵化后,勇反而表现出了比较强的战斗力,而这些军队又把持在地方势力手里,这也为后来的中国的军阀割据奠定了基础。
最为典型的就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湘军和淮军,严格来说都不是兵,而是勇,分别隶属于左宗棠和李鸿章。而在辛亥革命发生后,各地军阀为了自保几乎放弃了对中央政权的拱卫,到民国时期更是各省自立,军阀混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