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你如何看待这句话)_自己的_感知_养心
本文目录
- 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你如何看待这句话
- 王阳明的哪一句话令你收益匪浅
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你如何看待这句话
一位茶叶店女老板,和我聊心的美妙奇妙奥妙。说的颇有几分道理,我又买了她三饼普洱。
这位茶叶店的女老板清姿卓越,逸雅宁馨,兰心蕙质。除了生意做的并不好,其他都挺好。
我常常去帮她买茶叶,与她常有交谈,发现她说话挺有意思。
有一次我看到她捡了一朵鸡蛋花放在她的茶桌上。
我就问:王阳明的那一句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是什么意思呢?
她说:你要搞懂这个,从字面上永远都无法真正理解,即使别人说的清清楚楚也没有用。
至于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了之后又有什么用,能对你的智慧或者生活能起到什么作用,这就更难说了。
有许多人对王阳明心学非常感兴趣,把他推崇的很高,但是具体是拿来干嘛的,却众说纷纭,有很多不同的意见。
最后其实大多数都是拿来充谈资了。
可是这句话对我们现实生活中或者说日常的修行中,还是有点帮助。
我说:那有什么好处呢?
她说:一个人如果真正洞察了生灭这两个字,可能会拥有一个比较自在和清静智慧的人生。
有许多事情的生灭我们比较熟悉,比如说一个肥皂泡刚吹起来,大概几秒钟就破灭。
天空中的一朵乌云,也可能就几个小时就消散了。
一朵花长得再娇艳,它最终还是会凋谢,这种生灭的现象谁都能够观察到,并且都能够理解。
因为这种生命的生灭现象非常短暂和明显,我们能够居高临下的随意的看到。
可是还有许多生灭的现象,因为过于快速或慢速,我们反而无法全部观察到或者体会到。
比如自己这一生从生到死这一场生灭,又比如一段亲情和爱情,一场事业,因为这些东西的聚和散从生到灭的过程稍微长一点。
就因为这个长短的区别,让我们对他产生了很多执着。
还有些生灭过于快速以至于表面上我们看不到,如大海大江,我们只看到波涛汹涌澎湃,却不知道微细的生灭其实在里面包涵。
庄子讲故事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朝菌在一天之内就经历了生死,所以它根本理解不了日夜分别。
我们有时候活得挺像庄子口里面的朝菌和蟪蛄,眼光格局就是卡在那一个范围出不来。因为这些聚散分离得失而产生很多的烦恼痛苦。
那么到底什么是生灭呢?生灭是一切事物的自然规律。在佛法里面有4个字形容所有事物的这一过程叫做:成住坏空。
成住坏空这4个阶段是连续不断的。这个连续不断就是道家讲的,生生不息。
实际上生命的过程就是生生不息。就如我们的欲望,念头,思想,都在生生不息的轮转。
如果你看看我们自己的呼吸就是这样。一吸一呼,这就是生灭。
在面对呼吸这样的生灭的时候,我们根本不会去在意你吸进来呼出去有什么特别的大不了。可是这个呼吸一旦停止,生命就完结了。
那么又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这样的一呼一吸呢?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在支撑着这样的生命动能呢?
换句话说是什么样的大造化能体,能够实现,当我走到花面前看这朵花的时候,
我能看到花的颜色,闻到花的香味,感受到花带给我的精神愉悦并且同时体验到我和花的存在。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生一生二三四万物的道。就恰恰是这生生不息的万物演变的本质之体。
可是一个人如果不去修行,也没有去体会观察这样的事情和逻辑 ,会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这个生命功能这么奇妙。
我们为什么能够吃东西这么香,看得到这个世界的五颜六色,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
所以我们要来做抽丝剥茧,去剥开无明,看到本来的真相。
王阳明给出一个答案是心。六祖慧能给出的答案也是,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心动。
我说:那到底什么是心呢?
她说:走到这里应该暂停了,不要去执着问什么是心了?
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里面。用七个处位问阿难心在哪里?阿难都无法确切的回答认同,
你用思维去思考这个,永远都得不到精准的答案。
所以古人常说心需要去悟。王阳明说心需要去磨,去哪里悟?去哪里磨?
当然是去你生命当中。
或许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吧,因为我们有一场大概七八十年的生灭过程。
我们携带着天然的灵性赋予我们的生命功能。敏锐的感官感受和觉察力和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际遇。
可以说我们绝对不是来吃喝玩乐的,我们也不是来争夺名利享受豪奢生活的。我们是来体验生命的美妙奇妙奥妙的。
我们是来抽丝剥茧完成蜕变的。
我说:为什么有美妙奇妙和奥妙呢?
她说,当你品尝着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享受着感官带来快乐的时候,这些都是很美妙的。你能活着感受世界和自己存在,不论苦乐,其实都是一种美妙。
只要你不执着不紧紧抓住不放,你就能在苦与乐美与丑之间。在这些分别的影尘环境里面感受到生命的美妙。
要知道这些东西不容忽视。有许多人说要修行,要丢开一切感知的东西,这是错误的观点。
感知的东西并没有错,是你内心的分别导致了它们影响和左右了你。
人作为这个世界上最高级的灵长类动物,拥有极其丰富的感官感知和灵魂感知。
这些绝不是凑巧的,不是买1送1附赠给你的,这是天地的造化。
我们要正确的去面对这样的状况,比如我们看到一朵花的时候。
我们的灵性能够让我们充分的感知这朵花的颜色和这朵花的香气,以及他花开花落和他周遭环境景致不同所带来的种种心理反应。
你仔细的想想这一个事情,难道不觉得这很奇妙吗?
如果你不去看这朵花,它到底存在吗?它是不是在一个空的境界中才能呈现出来。
而我们又是不是在一个空的境界中才能去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凋谢。
也就是说所有东西的成住坏空都是在这个本来不生不灭的空的境界里,这个镜子里面去显现出来的。
如果你能够细细的体会到这个逻辑,你就会觉得整个世界非常奇妙,你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感官反应都很奇妙。
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存在是因为你存在。你存在是因为你的心存在,你的心在运作,
而你才能有生命力在运作,你才能感知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才因此而存在,除此无他了。
这就是奥妙。所以美妙奇妙奥妙。都在你和这朵花上面。
我说:原来是这样的,可能平时我们一般人也不会去细想为什么我们还活着,
她说:是,我们活着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们需要依靠我们吃什么赚了多少钱,获得了多少社会名声,名片上印了多少头衔,
穿了一些什么品牌的衣服,开了一台什么类型的车,或与某人的一种关系,都用这些东西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可是我们真的存在过吗?用这些都能真的证明自己的存在吗?不一定。
真正深入很平静的,很理智的去体会自己的生命为什么存在,是怎么样的存在,本来就是很傻的事情,谁会去做这种体验?
但是只要你肯去体验,你就会慢慢的搞清楚你的烦恼,你的痛苦,你的妄念,你所执着的东西,其实无非也和你看到的这朵花一样,它总是在生和灭当中。
而这个生和灭,却是因为你有一颗心去感知才能够存在。
也就是说,你的一切都因为你的感知而存在,那么你为什么要去执着你自己感知才有意义,这些本来并不真实的生灭呢?
你不去感知它,你的心没动的时候,它本来就和你一样,是归于万法俱寂的本体。
正是因为你在动心,你在动念,你在感知,你在努力,它才存在。
而恰恰是因为你还更进一步去执着,它才影响你,它才左右你,它才控制你。
学佛的人说(对境不生心)就是很有功夫境界了。实际上真正对境可以不生心,是因为洞察了外境的生命无常,洞察了外境如梦如幻的本质。
我向她作揖说:你别再说了,我下次再慢慢听,现在我要帮你买茶叶,滞销的普洱茶来三饼。
她开心地递上了二维码!
王阳明的哪一句话令你收益匪浅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因晚年居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
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王阳明的“心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他的名言很多,让人读后如醍醐灌顶,其中有一句:“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令我受益匪浅。
01“致良知”,养其心
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心念。一个人唯有存正心正念,他做出来的事才能正。有多少人走着走着,就丢了“良知”。
若问良知是什么,也可解读成“初心”,我们如今高声呼吁大力提倡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大抵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我们始终能在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世道面前秉持良知做人做事,那就终会有所成。
古人说“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管胸怀多少伟大的理想或梦想,都应从自身做起,管理好自己的“心”,唯有存好“心”,才能做好事,才能致远方。反之,任何背离初心和良知的举动,最后都会得不偿失。
02如何养心
养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首先,养心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其次,养心需要持久的毅力,还要经得起挫折和诱惑等各种考验;最重要的一点,养心要知行合一。
比如,我们熟悉的演艺界的标杆陈道明先生。他和钱钟书是好友,季羡林称他的文学素养可以做北大教授。
他一身正气,喜欢做那些看似“无用”的小事,不喜欢应酬和客套,在演艺圈那个大染缸里他无疑是一股清流。
那么他身上最大的闪光点和人格魅力在哪呢?个人觉得,他是有德有品有良知的人,也是养心高手。
因为他始终有清晰的做人做事原则与底线,所以他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这也得益于他有长年读书的好习惯,无论是读书还是习字都能让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静则生慧。
而娱乐圈之所以混乱是因为太多人只追逐名利而忘了应该如何做人!
人人都知道做事先做人,做人成功,哪怕做事暂时不成功也无妨,因为迟早会成功!
而做人不成功,即便做事成功也是暂时的,因为没有人格底子做衬托,一切都如空中楼阁无法长久。
陈道明之所以让老中青几代人敬佩,更主要的是他知行合一,长期坚守自我不搞人设!
因为一个人本色是什么样的,伪装只能一时,这就应了那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所以我们越来越相信“日久见人心”,我们只敬佩那些真正灵魂干净的人!
我们做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无非“真善美”,而为何“真”排第一呢?就因为,假的真不了!真实自然的美和善才有意义!
要想抵达“真善美”就必须学会养心养德,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比如我这六年来,一直坚持做公益,说是信仰也罢梦想也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积德行善功不唐捐。
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我也一直相信“抬头三尺有神明”,所以做人做事始终怀着敬畏之心。
我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积极投身公益,尽我所能地去帮扶我们县城各个乡镇的贫困留守儿童,用爱心和陪伴,传递给孩子们温暖和希望。
尽管身边总有些人质疑我们做公益是不是作秀或另有所图,但我不解释,因为时间长了所有人终会明白。
陶行知大师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做公益就是为了实践自己的“知行合一”。
我想要追求的是凡人的“真善美”,只想努力修好一颗凡人的匠心,立志在人山人海里做一个普通的好人。
03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
王阳明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所以他临终前,还能自信而乐观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现在回头看,我们便懂得了他为何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因为树的质量和寿命取决于它的“根”,而人的“根”在哪?便在于“心”。一个人养好“心”才能养好“德”,因为德行全取决于“心”。
从古到今,善于养心的高人比比皆是。
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让我们敬佩多少年!
圣人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修炼的是一颗坚韧不拔的雄心。
这次疫情中涌现出的“钟南山、李兰娟”等凡人英雄,让我们感动和膜拜的是一颗救苦救难的大爱心!
所以,得人心者得天下!养“心”修“心”,才是我们人生的核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