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战中,大量德军被活活冻死,在当时为何不去掳掠?为何后唐主要靠掳掠汉族妇女作为妻室_乔治_掳掠_匈奴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掳掠 乔治 掳掠 匈奴

本文目录

  • 莫斯科保卫战中,大量德军被活活冻死,在当时为何不去掳掠
  • 为何后唐主要靠掳掠汉族妇女作为妻室
  • 西汉初年匈奴经常到云中上谷这些边郡掳掠屠城,住那的老百姓为什么不逃到内地去
  • 日军侵华烧杀掳掠,乔家大院为何幸免于难
  • 剽怎么读

莫斯科保卫战中,大量德军被活活冻死,在当时为何不去掳掠

因为苏联自己更惨,德军想抢也得有地方!当时德军被冻死冻伤人数在11万人左右,而苏联军队则大约有33.4万人冻死冻伤,大约是德军的三倍,包括百姓则高达100多万人。当时苏德双方都对抓俘虏毫无兴趣,要么直接毙了,要么是能逃哪里赶紧逃吧,就是不要在跟着吃粮了。

当时由于德国犯下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对乌克兰的进攻导致了莫斯科战役的延后两个月,这种失误是致命的,这使得苏联可以做有效的防御措施,当时苏联除了做好莫斯科的防御工事外也做好了莫斯科失守的准备,大量工厂设备、物资、人口被及时转移到后方,整个苏联莫斯科往东的撤退路线高达400公里,这都是由苏联西部迁来的。而整个莫斯科西部地区已经变成了无人区,德军在莫斯科西部根本没法找到苏联群众。

其次,莫斯科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堡垒了,除了苏联军队跟斯大林,所有非战斗人员都撤离了。德军要想抢首先要从苏军手里抢,可是德军并没有攻破苏联军队的防线,想抢也抢不到。

为何后唐主要靠掳掠汉族妇女作为妻室

后唐的始祖是突厥沙陀部,号称朱邪氏,在大唐击败突厥,突厥向西撤退消亡之后,从甘肃等地进入中国,以剿灭黄巢起义军之功,被唐赐姓李氏,初见于李国昌,其子李克用,其孙即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以及后唐明宗李嗣源。

沙陀部在进入中国之后,仍能保持部族的完整,但是随着不断的征战,部族人口急剧减少,不得不依靠汉人的补充,一方面大量收集汉人兵马,另一方面也大量掳掠汉族妇女作为妻室,而不是少数民族妇女,主要是汉族人比较可靠忠诚,对待沙陀部也没有像对匈奴那样仇恨,共同抵御匈奴可能成为一个主要纽带。

李克用在最艰难的时候,曾经向北逃入匈奴,又称为鞑靼,归附匈奴的统治,吃尽了苦头,他对匈奴妇女的看法也自然是很负面的,何况已经汉化过了的李克用,深知汉族妇女的性格品德比较可靠,所以更偏爱汉族妇女,而不是与匈奴和亲,所以主要靠汉人补充部族。

李克用掳掠的刘氏、曹氏,成为他的王妃,刘氏品德高尚,很有主见,曾在李克用对后梁作战连续失利时,力阻李克用再度逃入匈奴的想法,扎根根据地,招抚流散士兵,并直至东山再起,扭转了对后梁作战的劣势。

刘氏没有子女,曹氏为李克用生下了李存勖等子嗣,李存勖在艰苦地对后梁作战胜利后,于洛阳称帝,建立后唐,是为后唐庄宗,全面接收了后梁的国土,并派长子李继岌征蜀,几乎据有整个中国的大唐领土。

李存勖的妻室刘氏,即位后成为皇后,也是掳掠而来,最初作为李存勖母亲曹氏的侍女,在李存勖成年后被赐为妻室,也是长子魏王李继岌的生母,这样看来,自李克用以后,沙陀部已经快速汉化,而且主要是靠掳掠汉族人口来实现部族的扩张的。

在五代十国时期,现今河北一带,经常是北方匈奴与残唐的交战之地,范阳也就是今北京一带的人口,经常被不同民族掳掠,所以沙陀部在作战的间隙或同时,也主要靠大量掳掠人口,来补充军队,补充妻室。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也掳掠了曹氏、魏氏、王氏等作为妻室,李存勖末期后唐内乱,李嗣源被推举为皇帝,击败李存勖军队,登基称帝,是为后唐明宗,他的女婿就是石敬瑭,对契丹自称儿皇帝的那位。

经过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三朝,沙陀部已经大量地补充进了汉族人口,没有设立歧视性的民族界限,而是以汉化为手段,以不断发展壮大为目标,成功地控制了中国的大部分区域,使得后唐成为一个疆域广阔的帝国。

如果不是后唐衰败的太快,特别是废帝李从珂对辽国入侵束手无策,以自焚结束了后唐的国祚,沙陀部还可能在中国历史上创造更多的奇迹,这是元朝和清朝之前的少数民族政权,而且还是突厥部落建立的中原政权。

这样,突厥东来也没有白费,至少在突厥大部分衰败西退之后,还有一部能够进入中原,并能够建立一个封建政权,这也是历史上的一段传奇了。

西汉初年匈奴经常到云中上谷这些边郡掳掠屠城,住那的老百姓为什么不逃到内地去

谢谢诚邀。首先要了解云中、上谷的地理位置。云中郡以今山西大同市为中心,上谷郡以今河北张家口市怀来县大古城村为中心,二郡之地皆为平原,适合种植业和畜牧业,可以算得上富饶之地。自西周以来,虽径春秋战国,两地并未受到匈奴太多骚扰,其地在西汉初年才开始多次遭受匈奴侵袭。但是在一个统一的国家中,居民不是随便可以迁徙的。而且汉朝的田赋最轻,三十什一,这也是农民不愿迁徙的原因之一。迁徙意味着流浪、犯法,就要过逃犯般的生活,没有“身份证”是不行的。再说,云中、上谷都有驻军,沿途也有关卡,也不容易逃亡。其三,匈奴虽然残暴,非战争时代也只是掠夺财物,并不会残忍到杀人。所谓屠城,多是因战争造成的怨恨,也不会轻易实行,更多是掳掠人口。

综上所述,在大一统朝代,国家不允许有土地荒芜,即使一个地区人口锐减,国家也会持其他地方人迁来。此外还有将罪犯流放到更偏远之地垦荒的古老惯例。政府组织的人口大迁徙,比较著名的有: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河南河北),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若说战乱,中原才是遭受战乱最多的地区,而且还有水患、旱灾,但中原居民难道可以随便迁徙么?逃荒之后,还得回故乡,除非有钱人可以在异乡买地或去城市中生活。

日军侵华烧杀掳掠,乔家大院为何幸免于难

“上有皇宫紫禁城、下有乔家大杂院”。

提起乔家大院,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民间宅落也不为过!

8724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被井井有条地分割成6个大院,每个院落都由10米高的青砖堆砌成墙,和外界隔离开来。310多间房屋错落有致地布局在院子里,无论是设计、还是建造工艺都堪称精湛。站在高处远远望去,不自觉地生出一股雄伟壮观之感;而走进大院细细观赏,每一寸细节都打磨得恰到好处,让人不禁感叹,实在是细大不捐,不得不佩服当时工匠们的鬼斧神工。

乔家大院最惹人注目的不只是那一座建筑群,更重要的是院子里乔家几代人积攒的财富。

从乔全美到乔致庸,再到乔景仪、乔景俨两兄弟,这座大院走过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可以说见证了乔家一代代的繁荣昌盛。

可是时间来到1937年,一场灾祸却差点让这座建筑毁于一旦。

耗费全族的心血、倾尽两代人的努力,终于成就了乔家大院这个“北方民居建筑的明珠”。

说起清朝时期的山西,晋商最为出名。不论是粮食、丝绸,还是茶叶、瓷器,只要是人们生活需要的东西,都能在晋商手中买到。

而生活在乾隆年间的乔全美,就是晋商中的一分子。

乔全美从小就深谙市井之道,对于做生意这件事耳濡目染,年仅二十出头的年纪就开办了几家钱庄、当铺,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

可是偌大的家业并不是乔全美自己一个人的,因为头顶上还有两个哥哥,所以当他的生意渐渐有起色的时候,老父亲把兄弟三人聚到一起,谈起了一件十分严肃的问题:分家!

这次分家也算是公平,乔全美虽然没有分到老宅,但老父亲还是多给他补偿了一些钱,靠着这笔钱,乔全美买下了一处房产作为以后的落脚点,但也只不过几间房子,和今天看到的乔家大院有着天差地别。

乔全美成家之后育有两个儿子,老大名叫乔致广、老二名叫乔治庸。乔全美晚年时把手上的生意交给了更懂经商之道的乔治庸打理,今天来看他的这个选择是对的,从此乔家进入了飞速的发展时期。

乔治庸经商,有自己的一套原则,那就是“人弃我取,薄利广销,维护信誉,不弄虚伪”,他还让人把这16字真言刻在了内宅门上,用来时刻警醒自己。

乔家的生意蒸蒸日上,当家人乔治庸也渐渐不满意寒酸的老宅子,为了光耀门楣,他斥巨资把老宅西侧的一大片荒地买了下来,开始了漫长的扩建。

一次善举,竟然使整个家族幸免于难,连无恶不作的日本人都不敢踏入乔家大院半步。

乔治庸生活的年代,是洋人教堂在中国遍地开花的年代,各国传教士为了宣传自己的宗教信仰来到中国。

那个时候,虽然腐朽的清政府被洋人欺压得大气都不敢出,但民间反洋情绪却日渐高涨,普通老百姓不满洋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为非作歹,纷纷组织起来成立了民间组织义和团,他们秘密结社、练拳习武,对洋人的教堂和传教士展开了疯狂的报复。

面对来势汹汹的义和团,没有军队保护的教堂肯定无力抵抗,里面的神职人员便开始乔装打扮,希望能够逃过一劫。

一日清晨,乔家的仆人刚刚打开院子大门,突然发现有七个衣着怪异的人依靠在自家墙边,她们无一例外是蓝眼睛、黄头发,只不过浑身脏兮兮的,一看就是逃难过来的。

仆人立刻把这件事禀告给乔治庸,询问该怎么处置这七个女人。

当乔治庸得知家门口来了几个逃难的女人,并且无论是衣着相貌、还是语言都异于常人,便知道这些人肯定是洋人。再联想到最近义和团运动闹得沸沸扬扬,一路打砸教堂、驱逐传教士,乔治庸料定她们一定是落难的教堂修女。

虽说洋人的军队入侵过自己的国家,但那些修女是无辜的,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的乔治庸一直秉承着广结善缘的原则,他心里想着如果能够救下修女,也算是功德一件。

在乔治庸的安排下,七名修女住进了乔家大院,为了满足她们的生活需求,又特意安排仆人买来牛奶、面包和生活用品。

看到食物,早已经饿了多日的修女们二话不说,拿起面包便吃了起来。

见她们可怜的样子,一旁的乔治庸心中生起一阵悲悯,本想向她们聊几句、了解一下情况,但转念一想这些都是外国人,语言不通,问了也是白费口舌。

乔治庸刚想转身离开,却突然听到其中一个修女用生硬的汉语说了一声“谢谢”。

原来她们在中国生活多年,为了方便传教早就学会了汉语。乔治庸立马来了兴致,跟她们攀谈起来。

这几名修女是意大利人,来到中国已经五年之久了,平时的工作就是在祁县的教堂里协助传教士。可是就在几天前,一伙人突然闯进教堂,在里面疯狂地抢砸,甚至还威胁她们如果三天之内不离开,就把她们全部杀死。

听到这里,乔治庸大为震惊,为了确保修女们的安全,不久之后便出资将修女送回了意大利。

日寇杀入山西,本想将乔家大院占为己有,却被门口挂着的一面旗子吓得撤了回去。

1937年底,十几万日军来到山西,当他们听说祁县的乔家财力雄厚时,眼睛迸发出贪婪的光芒,全速前进赶去乔家大院,要把乔家的财富连并那座百年的建筑据为己有。

当士兵们把乔家团团包围之后,却一步都不敢上前,只能待在原地面面相觑。发现异样的指挥官挤到前面,刚想斥责士兵,却发现乔家的门口竟然挂着一面意大利国旗。

意大利和日本是二战时的轴心国盟友,两国早就达成一致,凡是挂着友军旗帜的地方一概不能侵略,所以日军们迟迟不敢动手。可是问题来了,向来只在商界深耕、与政治军事不搭边的乔家,怎么会有意大利的国旗呢?这就和乔治庸之前救助修女、并将她们转送回国的善举有关。

原来乔治庸派人把那七名修女送回意大利后,当地政府为了表示感谢,将一面国旗送给了随行的乔家仆人。

得知日军进入山西,乔家上下也是人心惶惶。当时乔治庸的三儿子、也是当时乔家的主人突然想起,家里还有一面意大利国旗,如果把这面旗帜挂在门口,说不定乔家能够幸免于难。

这显然是一个天大的赌注,可庆幸的是乔家赌赢了。日军踌躇再三之后,还是选择了撤军,乔家大院也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

剽怎么读

基本释义:

1.抢劫;掠夺:~掠。

2.动作敏捷:~悍。

详细释义

〈动〉

(形声。从力,票声。本义:抢劫)

同本义

勡,劫人也。——《说文》。按,古书多以剽为之。

白昼大都之中,勡吏而夺之金。——《汉书·贾谊传》

俱攻剽为群盗。——《史记·酷吏传》。索隐:劫也。

又如:剽掠(抢劫;掠夺);剽攻(抢劫;掠夺);剽拂(劫掠);剽夺(掳掠);剽虏(掳掠);剽伤(掠夺残害)

∶砭刺

剽,砭刺也。——《说文》。段玉裁注:“砭者,以石刺病也;刺者,直伤也。”

剽其通。——《灵枢经》

攻击 。

如:剽剥(击杀);剽杀(犹劫杀);剽戮(杀戮)

窃取,抄袭

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又如:剽拾(犹抄袭);剽剥(抄袭窃取);剽掇(抄袭,摘录);剽夺(抄袭);剽裂(摘抄;窃取);剽贼(抄袭);剽缀(抄袭拼凑);剽拟(抄袭摹拟);剽摸(抄袭模仿)

通“漂”。浮,浮流

五剽之状。——《管子·地员》

〈形〉

勇猛 。

如:剽轻(矫健勇猛);剽急(勇猛敏捷);剽姚(勇猛劲疾);剽便(谓勇猛敏捷的士卒);剽和(骁勇)

轻捷

钟其中者谓之剽。——《尔雅》。孙注:“声轻痴。”

且其人剽悍。——《汉书·陈汤传》

又如:剽迫(轻疾)

轻浮,轻薄

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史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