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本名查良镛,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之一】_香港_中国_武侠小说

金庸

金庸简介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本名查良镛,男,生于浙江省海宁市,祖籍江西婺源。1948年移居中国香港 。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香港 四大才子”之一,与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

金庸资料

姓名:金庸

本名:查良镛

英文名:Louis Cha

出生/生日:1924-03-10

逝世时间:2018-10-30

享年多少岁:94岁

出生地点:中国,浙江省海宁市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金庸详细介绍

金庸(1923年3月22日—2018年10月30日),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现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与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等为新派武侠小说代表作家。金庸出生于著名的浙江海宁查氏家族,读初三时就与同学编写过《献给投考初中者》,但因经常讽刺、投诉校方,读初中时就曾被校方开除,1944年考入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后又被开除。1946年进入《东南日报》担任翻译工作,投身新闻事业。1948年供职《大公报》中国香港 分社,从此移居中国香港 ,撰写了大量文艺专栏、影评和剧本。1955年开始以“金庸”为笔名撰写武侠小说。1959年创办《明报》,发表大量高质量的社论,使《明报》发展成为中国香港 有名的报业集团。1972年金庸宣布封笔之后,除系统修订以往武侠小说外,还多次前往大陆与邓小平、胡耀邦等领导人会谈,并参与中国香港 特别行政区立法工作。金庸社会影响力极高,其武侠小说最初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现已被文学研究界高度认可,学界甚至提出了“金庸学”的说法。2018年10月30日逝世于中国香港 ,享年94岁。

人物生平

家学渊源

金庸原名查良镛,于1923年3月22日出生于浙江海宁袁花镇著名的查氏家族。查氏是当地有名的大族,历史上出过著名文人査继佐、查慎行、查嗣庭等。其祖父查文清曾任丹阳同知,“丹阳教案”发生时因放走了为首烧教堂的两人,被革职回家,其爱国精神对金庸有很大影响。其父查枢卿毕业于震旦大学,继承了家业。其母徐禄也出身于海宁望族,著名诗人徐志摩即其堂侄。还有很多名人都与金庸有亲戚关系。金庸自称“海宁地方小,大家都是亲戚,我叫徐志摩、蒋复璁做表哥。陈从周是我的亲戚,我比他高一辈,他叫徐志摩做表叔。王国维的弟弟王哲安先生做过我的老师。”家族文化传统和长辈的教导,为金庸提供了良好的少年教育。金庸从小就爱读《荒江女侠》等武侠小说,其他中外小说也有广泛涉猎。

流亡求学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查氏家族产业几乎都被烧光,母亲、弟弟也先后去世。金庸来到尚未沦陷的碧湖,就读于新成立的浙江省立联合初中。读初三时,他与几位同学合编了小升初参考书《献给投考初中者》,行销到福建、江西、安徽等地,是金庸第一次出版的书籍,在商业上大获成功。

1940年,在浙江联高就读的金庸,由于用壁报讽刺训育主任,被要求退学,转到衢州中学就读,继续发挥文学才能,在《东南日报》“笔垒”副刊发表了多篇文章,因笔锋犀利得到关注,但在学校仍被列为“过激学生”。

高中毕业后,金庸步行前往重庆求学。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但因缺乏路费放弃,最后选择不收费的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但很快又因不能接受国民党训育管制,于1944年被退学。

退学后,金庸先在中央图书馆短期任职,又到湘西农场工作了两年。1946年夏天在陈向平的推荐下进入《东南日报》社,负责翻译外国电台、报纸的新闻,兼做记者、编专栏。

移居中国香港

1947年10月底,金庸到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就读,同时兼任《大公报》翻译和《时与潮》半月刊的编辑工作,1948年被调往中国香港 ,支持新创立的《大公报》中国香港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庸一度受梅汝璈邀请前往北京,考虑在外交部工作,最后还是重回《大公报》做国际电讯翻译和编辑,从此定居中国香港 。

1952年,金庸任《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副刊编辑,开始大量撰写副刊文章,潜心钻研电影、戏剧、舞蹈、古典音乐等艺术,每天常与同事陈文统(笔名梁羽生)谈武侠小说、下围棋,涉猎领域非常广泛。

1956年,与陈文统(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在《大公报》开设《三剑楼随笔》,三人均因撰写武侠小说在中国香港 颇有名气,本专栏则是三人轮流执笔,“用另一种笔法撰写散文随笔”。

金庸还同时编写了大量电影剧本,其中由夏梦主演的电影《绝代佳人》1957年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荣誉奖。离职《大公报》后,他一度在长城电影公司供职,担任电影编剧。

武侠创作

中国香港 左派新闻人为促进销量,考虑推进武侠小说,并由此吸引读者,1954年先由陈文统在《新晚报》发表《龙虎斗京华》,署笔名梁羽生,标志着新派武侠小说的诞生。

1955年,因梁羽生《草莽龙蛇传》连载完成,《新晚报》要求金庸撰写武侠小说。首次使用笔名“金庸”连载了《书剑恩仇录》。“金庸”即将本名查良镛的“镛”字拆开。连载大获成功,使金庸继续投身武侠小说创作中。到1972年金庸封笔时,已完成了十五部武侠小说,即“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和短篇小说《越女剑》。“金庸”这一笔名的影响力反而超过了本名。

封笔之后,金庸开始系统修改自己的武侠小说作品,每次印行也有单独修订。第一次系统修订完成于1980年,由中国台湾 远景出版事业公司于1980年9月推出,1994年正式授权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简体字本,故多称“三联版”。2002年开始,金庸宣布继续修订武侠小说,2008年由广州出版社出版,一般简称“新修版”。当时为金庸小说博得社会声誉的是“连载版”,得到大陆学者、读者广泛关注、阅读、研究的是“三联版”。“新修版”作为金庸的晚年定稿,究竟能否取代“三联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新闻事业

金庸“认同胡政之时代《大公报》的文人论政作风”,力求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论政思想。1959年5月20日,金庸创立的《明报》正式发刊,以“公正、善良、活泼、美丽”为信条。创刊初期以金庸连载武侠小说作为主要卖点,目标读者为普通市民,但因社评质量较高,逐渐得到文化界广泛认可,逐渐从娱乐小报成长为中国香港 举足轻重的报业集团。

1962年以来,《明报》“因‘凸现了人道主义和个性’而贴近读者”,日发行量突破4万份,逐渐成为中国香港 有影响力的大报。1963年,金庸成为国际新闻协会(IPI)会员,多次应邀参加世界级别的报人座谈会,参观世界大报。除《明报》每日发行外,金庸还创办了《明报月刊》(1966)、《华人夜报》(1967)、《明报周刊》(1968)、《明报晚报》(1969)等报刊,并入股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创办《新明日报》(1967)。1976年,《明报》搬入十层高的明报大厦。在《明报》任职或专栏供稿的中国香港 文化名家有胡菊人、董桥、三苏、倪匡、亦舒、潘粤生等。1989年《明报》创刊三十周年纪念时,金庸宣布不再担任《明报》社长。1991年改组《明报》,1993年出售个人所持全部《明报》股份并辞去名誉主席职位,从此完全退出。

晚年活动

金庸与大陆、中国台湾 政要往来密切,支持两岸和平统一与中国香港 回归中国,“毕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亲眼看到两岸统一”。

1981年7月18日,金庸前往北京,得到邓小平接见,两人对中国政策及未来发展的问题展开了坦诚的长谈,此后又多次与中央领导人见面。

1984年9月26日,中英双方在北京草签了关于中国香港 前途的《联合声明》。金庸受邀担任基本法起草委员、港方政治体制小组召集人,为中国香港 回归及回归后的发展前途做出了贡献。

晚年金庸还悉心研究中国历史。1999-2004年担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并在历史系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2005年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完成博士论文《唐代盛世继承皇位制度》。

个人生活

金庸原名:金庸原名是查良镛。

金庸电视剧

神雕侠侣2014:2014,中国大陆

射雕英雄传:2008,中国大陆

神雕侠侣2006:2006-03-14,中国大陆

金庸小说

主角

神雕侠侣(杨过/小龙女 -- 1959)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