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贝克莱【18世纪英国哲学家、主教,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_贝克_观念_物质

乔治·贝克莱简介

乔治·贝克莱

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 ;1685~1753),18世纪英国哲学家、主教,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生平和著作

贝克莱生于爱尔兰基尔肯尼郡。

1700年入都柏林三一学院读书,1704年毕业。

1707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被选为初级研究员,在学院里担任过辅导员、希腊语和希伯来语讲师等职。

他曾多次前往欧洲大陆,游历巴黎和意大利的许多城市。

1721年被授予神学博士,并就任高级研究员。

1724年被任命为德利教区的教长。

他长期设想要在当时英国的殖民地、现属美国的百慕大区创办一所培养传教士的学院,于1728年9月启程赴美,翌年1月到达北美罗特岛,等了3年,终因议院未能拨款而返回英国。

1734年被任命为爱尔兰克罗因教区的主教。

1752年移居牛津直至病逝。

贝克莱的第一部著作《视觉新论》1709年在都柏林出版。

此书通过对视觉与触觉本质的说明,提出视觉的对象即在观察者心中,企图得出否定物质存在的结论。

1710年5月他的哲学代表作《人类知识原理》在都柏林出版,在书中他阐述了“非物质主义”哲学思想,提出著名的“存在即被感知”的唯心主义原理。

1713年在伦敦出版《希勒斯和斐洛斯的三篇对话》,贝克莱企图通过这本通俗的对话体著作,批驳对“非物质主义”思想的种种责难。

其他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数学等方面的著作还有《论消极服从》(1712)、《论运动》(1720)、《论如何防止大英帝国的毁灭》(1721)、《视觉论辩释》(1733)、《分析学家》(1734)等。

主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突飞猛进,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力学和光学也日益发展。

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也为自然科学作出新论证,动摇了宗教神学的基础。

贝克莱力图建立一种既能维护宗教神学,又能修正科学实质的思想体系。

他歪曲利用感觉论、经验论的形式,创立了一套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为宗教教条提供新的论证。

贝克莱哲学从J.洛克的经验论出发,承认知识起源于感觉。

但他认为知识的对象就是观念。

他把观念划分为三种:感觉观念、反省观念和想象观念。

所谓想象观念是借助于记忆和想象,对感觉和反省所感知的观念的分解、结合或表象。

这三种观念虽有差别,但最后都归于感觉。

在这个意义上,观念就是感觉。

在关于观念或感觉的来源问题上,贝克莱断言,观念只能同观念相似,不能同别的东西相似;观念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观念的产生不需要假设外物的存在。

反之,物却是“一些观念的集合”。

例如,当某种颜色、滋味、气味、形象和硬度经常在一起出现时,我们便把这些观念作为一个单独的物来看待,并用苹果的名称来表示它。

在他看来,不是由物派生感觉观念,而是由感觉观念派生物。

这就是贝克莱修正洛克的经验论而提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贝克莱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出发,采用种种诡辩手段,妄图摧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即否定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他利用洛克关于第二性的质理论中存在着的混乱,断言,既然承认第二性的质是存在于人心中的,而事物的各种属性又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结在一起的,那么第一性的质就和第二性的质一样也只是存在于人心中的。

他还以夸大感觉的相对性来否定物质属性的客观性,认为广延、形状、运动完全是相对的,是随着感觉器官的结构或位置的变化而相应改变的,因此它们也完全依赖于人心,而不是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任何地方。

他进一步断言,既然一切可感性质都只是存在于心中,为感知者所感知,也就不存在无思想、无感知能力的物质实体。

同时也就无须“假设”那种独立于人心之外的物质实体来作为它们存在的“支撑物”。

即使“假设”物质实体是独立于心之外而存在,但没有活力的、纯被动的物质实体,也无法说明它如何产生心中的观念。

所以,哲学上的所谓物质实体,只不过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抽象概念。

物质就是“虚无”。

经过以上的论证,贝克莱最后得出了结论:物质不能作为产生观念的原因。

他认为既然观念不是来自外部的物质世界,观念自身又是被动的、被感知的,一个观念不能成为其他观念的原因,那么观念产生的唯一原因,就只能是某种精神。

精神是能动的、能感知的,但个人精神是有限的,虽说可以产生某些零散的观念,但不能产生稳定的、以有规则的系列出现在人心中的观念。

这种观念只能是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无限精神即上帝所产生的。

限定科学

贝克莱为了给宗教神学建立新的理论基础,企图调和科学和宗教的尖锐矛盾。

他采取的办法是给科学划定范围,不允许科学干涉神学,进而篡改科学的实质,把科学放在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

在他看来,一切自然事物和现象都只是各种观念的集合,观念之间的关系并不表示客观存在的因果联系,而只表示一个符号同用符号所标志的事物的关系。

他把自然规律说成是上帝的意旨,是上帝把观念印入人心时所依据的最一般规则。

人们认识了这些规则,就能用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动,并能作出推测,预言未来,以便趋乐避苦。

因此,贝克莱规定,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在于了解上帝所造的那些标记,而不是认识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标志着英国经验论历史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对后来英国和西方的唯心主义流派发生很大影响。

D.休谟的不可知论是贝克莱唯心主义经验论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实证主义、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流派,都受到贝克莱哲学的影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