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陆氏【新石器时代早期氏族部落首领】_傈僳族_夏邑_商丘

风云人物本文相关内容:栗陆氏 傈僳族 夏邑 商丘

栗陆氏简介

栗陆氏

栗陆氏,新石器时代早期氏族部落首领。据《世本集贤》等古书的描述,栗陆氏生活年代距今8500年~8200年。

栗陆氏资料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

出生地夏邑民族:华夏族

性别:男

中文名:栗陆氏

文献记载

栗陆氏,《汉书·古今人表》及《帝王世纪》等大量古籍均有记载。《易·系辞下》“包牺氏没”,唐孔颖达疏:“包牺氏没,女娲氏代立为女皇,亦风姓也。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南朝梁何逊《七召·治化》:“何大庭之足竞,岂栗陆之能邻。”唐杨炯《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

乎尊卢、赫胥之代,骊连、栗陆之君,皇图始於中叶,莫不凭三灵之宝位。”据《世本集贤》等古书的描述,栗陆氏距今8500~8200年。

栗陆氏在伏羲称帝时曾经主管过全国的农业和水利工作,被封为“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泉源,堪称水利始祖。据北宋《三坟》记载:“栗陆氏居北。”伏羲曾和栗陆氏首领有过一番对话:“栗陆,子居我水龙之位,主养草木,开道泉源,无或失时,子其勿怠。”栗陆氏回答说:“竭力于民,君其念哉!”

《畿辅通志》载:“太古之无为,庆华胥而蹈,栗陆顾皇上之谦抑,视至治为未足。以是降德音,播嘉惠,省刑罚,薄赋税,汰沉浊,旌廉吏,举贤才,擢俊义,发仓

,赈贫匮,尊高年,而礼有德……四方万国无一民之失所,穷乡僻壤无一物之不遂,举陶于春风和煦之中,而乐于雍熙泰和之治。”这说明在栗陆氏时期,天下太平,一片和谐之景象。

栗树,俗称板栗树,果实包于多刺的壳内。甲骨文的栗字像一株树上长出了有刺的果实。因栗木可建房子,做柴薪;栗果可食,亦可作药,提供了栗陆氏5代定都100余年的安乐生活。栗陆氏部落以栗树为其氏族的神树,成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并以此命名氏族名和族徽。后族人以栗为姓。

据《河南文物名胜史迹》载,夏代,这里是有虞氏的分布范围;商代称栗国(《殷墟卜辞综述》记载有“栗”);西周至春秋是宋国的栗邑;秦时,置栗县;西汉建栗侯国;北魏称“下邑”;金元时期,改称“夏邑”。明嘉靖《夏邑县志》载,在夏邑县城北门护城河外的西北曾建有栗王祠,纪念远古祖先栗陆氏。今在夏邑天龙湖公园大门口,有商丘市文物保护单位“栗城遗址”石碑。

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光岳表示,隋唐时,黄河频频泛滥为灾,栗地首当其冲,大片栗树被淤泥深埋。估计在地下10~30米处应有大量栗木碳化成阴沉木及化石出现,蕴藏有大面积的焦煤、矽炭等。这从当地诸多文化遗址及毗邻的永城市煤矿亦得到验证。

傈僳族简介

傈僳

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历史上曾有“栗粟”“傈僳”等不同写法。现有人口58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等县,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等地。

傈僳族最早起源于东夷栗陆氏部落。中国伏羲研究会理事、历史学家王大有认为,栗陆氏是傈僳族族源源头,河南省夏邑县是傈僳族发源地。

2012年4月,王大有到夏邑实地考察栗城遗址、清凉山遗址、马头遗址、商汤祷雨处及县博物馆出土的大量文物,而后从栗陆氏出典、栗陆氏分化与合婚、栗广之野与栗氏、栗氏与栗邑等多个方面引经据典,考证分析,得出结论:栗陆氏是伏羲氏的裔种,上古帝王,位女娲氏后第4世,称栗王,传5世,子孙分为栗姓、陆姓、六姓、安姓、舒姓,并有傈僳族作为民族群体至今。

经考证,傈僳族是栗陆氏部落自商丘夏邑一带“东夷西迁”中国西部地区后,并再南迁金沙江、怒江等地,与当地土著居民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民族。族称唐代即已见诸史端。

上古栗地:栗陆氏族 傈僳先民

傈僳族,仅从族称上就与河南商丘关系颇深,体现了源于北方的族性。“傈”是这个民族的族名,含有“高贵”之意。《正字通》载,“傈”本作“栗”,是古代制作庙堂神主所用的栗木。“僳”则通“粟”,即小米,原产于黄河流域,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属于“粟文化”。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

万余年前的上古时期,豫东一带的气温平均高出现在2℃~3℃,今商丘夏邑一带生长着大片大片的栗树林。居于山东半岛的东夷先民逐水草而居,因此地多栗果而在此栖息繁衍,以“栗”为地名,逐渐形成栗陆氏部落,并建都栗城。栗城即位于今夏邑县城关镇天龙湖北门一带。

商丘夏邑一带的先民,在远古至夏商周时期,即以粟、黍、麦、稻等为主要作物,并多见于甲骨文记载。夏邑位于黄河冲积扇的大前方,自古受黄河、淮河各支流丰厚的泥沙淤积,土层厚度二三十米,土地肥沃,最适于农业发展。可以说,黄河流域是粟的原产地,商丘俗称粟为谷子,脱粒后成为小米。粟除作食用和饲养外,还用于酿酒。夏朝国君少康即位之前居于纶城(今商丘夏邑),就以粟、秫等粮食酿酒,成为中国酿酒业先祖,“杜康酿酒”传为佳话。《竹书纪年》记载,少康即位后“自纶归于夏邑”。可见,傈僳族中的“僳”乃源北方之“粟”。

栗,一个蕴含着悠长历史和古老传说的名字。夏邑有栗树,有粟酒,这是傈僳族族称形成的最早源流;上古帝王栗陆氏及其部落,是傈僳族最早的先民;古栗地,则是傈僳族的发源地。

傈僳结族:东夷西迁 南迁云南

在栗陆氏统治部落联盟的后期,当为第5世栗陆氏首领统治时,刚

自用,滥杀无辜,导致了该政权的崩溃,以致使部落先民走上西迁之路。

《路史·禅通纪》云:“栗陆氏,是为栗睦,敖昏勤民,愎谏自用,於是乎民始携。东里子者,贤臣也,谏不行,而醳之,栗陆氏杀之。天下叛之,栗陆氏以亡。后有栗氏、睦氏。”邓析的《邓子·转辞篇》云:“至于栗陆氏杀东里子,宿沙氏戮箕文,桀诛龙逢,纣

刳比干。四主者乱君,故其疾贤若仇。”宋人李昉等《太平御览·人事部》引邓析《书》曰:“栗陆氏杀东里子,宿沙君戮箕文,桀诛龙逢,纣刳比干。此四者,常弯弓露刃,以见朝臣;锤钳锯凿,所可为害之具,备置左右。即位未几,公卿已下至于仆隶,凡杀五百余人。”从杀贤臣东里子,到残杀公卿数百人,末代栗陆氏可谓残酷之至。据《路史》记载,东里子的后人复仇,杀了栗陆氏,而取得部族的领导权。

栗陆氏被杀后,其族人一部分开始向西迁移。大约在夏商之际,也是东夷部族向西流动的一个重要时期。以鸟为图腾的赢秦,就是“东夷西迁”的结果。秦和少皞、高句丽等一样,原本都是东方的古部族,因此史载秦人对少

的祀典特别隆重。《史记·秦本纪》所述秦的远祖从东方逐渐西迁的史实必为可信。

栗陆氏部族迁徙到西北甘青高原、陕西、四川一带定居下来,逐渐与周围的土著民族融合,逐渐形成新的族群,成为氐羌的一部分。《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有“栗戈国”:“栗戈国属康居,出名马牛羊葡萄众果,其土水美,故葡萄酒特有名焉。”极有可能为栗陆氏西迁后建立的国家。

由于战乱灾害等原因,栗陆氏部族后人又向南迁迁移,至四川的雅砻江和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两岸的广大地区。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分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掴、泰国等。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民国时,大致形成“大分散、小聚集,跨境而居”的分布格局。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他民族的血缘。

傈僳族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樊绰著述《蛮书》。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栗蛮”或“施蛮”“顺蛮”,均属“乌蛮”。樊绰《云南志》卷四载,四川西部有“栗粟两姓蛮”,铁桥(今丽江市玉龙县塔城乡)一带有顺蛮、施蛮居住。又《云南志》卷六载,九

川(今玉龙县巨甸镇)有施蛮、顺蛮部落。明朝以后,有关傈僳族的记载就比较多了,《景泰云南图志书》卷四载:“有栗粟者,亦

倮之虽种也。”《南诏野史》提到:“力呰即栗粟。”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傈僳族,为中国56个民族之一。1954年8月,在碧江、福贡、贡山、泸水4县建立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7年1月,改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并将兰坪县划入建制。

白云深处有人家。由于傈僳族多居住在各地的高山峡谷之中,部落与山寨之间交流不大,使得各个地方的傈僳族风俗甚至语言习惯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到解放初期,仍有很多部落村寨生活在原始社会阶段,保存有明显的氏族残余。后经教育,便直接进入了科学时代。

傈僳族能歌善舞,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主要节日有澡塘会、尝新节、阔时节、傈僳年等。凡遇结婚、盖房或收获时节,傈僳族人民总要尽情歌舞。他们的民族服饰丰富多彩。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傈僳族群众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有巫师。

历史最是一部耐读的“大书”。远者若近,古者若今。2012年11月6日,夏邑县委、县政府与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在商丘召开“中国·夏邑上古古都研讨会”,深入探讨栗陆氏定都栗城及傈僳族族源等相关学术研究,在古文明的“化石”中寻觅可供放大的“蛛丝马迹”,让层层叠叠的历史遗存诉说远古的神秘与底蕴,从中原到西南,民族情缘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为我们开阔了一个无限的视野,也给了我们一个多彩的世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