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伯鸿【原名陆熙顺、近代中国知名实业家、慈善家、上海法租界首位华人公董之一】_上海_闸北_电车

风云人物本文相关内容:陆伯鸿 上海 闸北 电车

陆伯鸿简介

陆伯鸿

陆伯鸿,原名陆熙顺,上海南市人氏,生于光绪二年(1875),卒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近代中国知名实业家、慈善家、 人士,并且是上海法租界首位华人公董之一。陆伯鸿1910年修建陆宅,现保存在黄浦湾项目内,作为黄浦湾“华董会”俱乐部会址使用,并常年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

陆伯鸿基本资料

中文名:陆伯鸿

别名:陆熙顺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南市

出生日期:1875年3月

逝世日期:1937年12月30日

职业:企业家

信仰:

主要成就:华商内地电灯公司、新普育堂、上海租界首位公董之一

陆伯鸿生平简介

20世纪初,陆伯鸿作为上海总商会代表,赴美国、意大利、瑞士等国观光考察,受到罗马教皇接见。回国后萌发兴办实业救国的计划,此后陆续兴办一系列的工商交通企业,成为上海的华商领袖。

陆伯鸿擅长经营,有实干精神,所兴办的企业不仅盈利甚丰,且多为上海城市建设必须的公共事业,为上海的近代化打下基础,并给华人企业家作出楷模。下文所述由陆公经营的企业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地位,有的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华商内地电灯公司,后为上海南市发电厂,2007年关停。1897年,上海县兴建南市电灯厂。1906年,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总董李平书等人发起成立商办内地电灯公司,将该厂接归商办。第二年,在十六铺里街紫霞殿(现紫霞路)兴建的新发电厂。但由于经营不善亏损严重,1911年便由李平书推荐,陆伯鸿接办濒临倒闭的上海内地电灯公司,由于管理有方,扭亏为盈,并扩大了经营规模。数年内南市中国地界的电灯数由原1000余盏激增至7万盏,成为当时上海继英、法经营的电气事业之后第三大发供电公司,迅速缩小了中国地界和租界在市政建设方面的差距。民国7年初(1918年),内地电灯公司与华商电车公司(陆伯鸿创办)合并为华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至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上海华商电气公司每年的获利达到100万元。解放后改为上海南市发电厂,2007年出于世博会建设需要,发电厂关停,原厂房成为世博会城市未来馆,紧邻厂房的那根大烟囱则被装扮成巨型温度计,成为世博会气象景观塔。

上海开埠后,租界越加现代繁荣,而华界却越发拥堵局促。19世纪末,南市在黄浦滩一带筑成外马路(本案东侧),此为华界第一条新式马路。辛亥革命后,环绕县城的城墙被拆除,建成了环城马路(即人民路、中华路环路)。城墙拆除后,华界和租界连成一体,也有条件开通电车运营。英法租界计划要将电车线路延伸到华界,均遭到时任上海市政厅民政总长的李平书的拒绝,他主张南市的电车一定要由国人承办。1912年4月,李平书推荐陆伯鸿出面,经办南市的电车开行事宜。陆伯鸿经多次考察、反复论证,向社会各界集资20万元,设立南市电车厂。这条线路沿线都是上海的老市区,人烟稠密,预计很快就会有可观的客流量。据《上海轶事大观》记载:“上海南市电车创于一九一二年四月,主之者为陆伯鸿,奔走运动,竭力提倡,得官厅之许可、资本家之协助,于是集二十万金而成此伟大计划,亦即华人破天荒之自办电车也。”

1913年8月11日,华商经办的第一条有轨电车正式通车,最初线路是从十六铺到沪杭火车站,里程仅为4公里,时速每小时19公里,全程约20分钟到达,车厢也分头等、二等两种,以后又陆续建立了四条电车线路。南市电车车头的上端,均安装了“绿、白、红”三色的三盏电灯,据说是陆伯鸿名字的谐音,南市居民对此引以为自豪,乘客日众。

民国7年(1918),华界电车公司与内地电灯公司(陆伯鸿经营)合并。

1935年,在南市半淞园兴建新电厂。

陆伯鸿在电力工业方面取得的成就,使他得以担任全国民营电业联合会委员长。

八一三事变后,因战停业。

1913年11月,陆伯鸿又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国际市场钢铁价格猛涨的机遇,在浦东周家渡创办和兴铁厂,生产生铁。1921年,他又与德商合资,扩建成和兴钢铁厂,能生产品质上乘的竹节钢,曾供应建造江海关大楼、沙逊大厦、闸北水电厂、法商自来水厂和南京中山陵的需要。1949年以后改为上海第三钢铁厂。

1910年,两江总督上书曰:“查上海北市水源不洁,有碍卫生,与英商接管购水,莫如设厂自办。”得清廷核准。由李平书领衔创办闸北水电公司,宣统三年(1911)水厂竣工落成。后苏州河原水污染,管理不善,出厂水质浑浊,供水水压不足以致救火缺水,导致火灾中百人丧生的惨案,舆情喧嚣,要求水厂改归商办。民国13年(1924),商办闸北水电公司成立,陆伯鸿为董事。公司股本扩充至400万元,并修建新厂,收回北四川路供水主权,特许经营江湾、闸北等区域。现为闸北发电厂。

1924年,陆伯鸿和朱志尧、杨在田等合办,资本40万元。订造新轮鸿大、隆大,后续建志大、正大。有4艘轮船,经营“小长江”航线,与大达轮船公司发生竞争。后双方达成协议,联合经营,垄断“小长江”航线。民国26年(1937)淞沪抗战爆发,陆伯鸿将其中一艘轮船自沉于江阴附近长江之中,阻止日军西进。抗日战争胜利后,鸿大、隆大两轮恢复营业,改航沪汉线。1953年公私合营。

陆伯鸿政治事务

20世纪初,陆伯鸿作为上海总商会代表,赴美国、意大利、瑞士等国观光考察,受到罗马教皇接见。回国后萌发兴办实业救国的计划,此后陆续兴办一系列的工商交通企业,成为上海的华商领袖。

陆伯鸿擅长经营,有实干精神,所兴办的企业不仅盈利甚丰,且多为上海城市建设必须的公共事业,为上海的近代化打下基础,并给华人企业家作出楷模。下文所述由陆公经营的企业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地位,有的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华商内地电灯公司,后为上海南市发电厂,2007年关停。1897年,上海县兴建南市电灯厂。1906年,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总董李平书等人发起成立商办内地电灯公司,将该厂接归商办。第二年,在十六铺里街紫霞殿(现紫霞路)兴建的新发电厂。但由于经营不善亏损严重,1911年便由李平书推荐,陆伯鸿接办濒临倒闭的上海内地电灯公司,由于管理有方,扭亏为盈,并扩大了经营规模。数年内南市中国地界的电灯数由原1000余盏激增至7万盏,成为当时上海继英、法经营的电气事业之后第三大发供电公司,迅速缩小了中国地界和租界在市政建设方面的差距。民国7年初(1918年),内地电灯公司与华商电车公司(陆伯鸿创办)合并为华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至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上海华商电气公司每年的获利达到100万元。解放后改为上海南市发电厂,2007年出于世博会建设需要,发电厂关停,原厂房成为世博会城市未来馆,紧邻厂房的那根大烟囱则被装扮成巨型温度计,成为世博会气象景观塔。

上海开埠后,租界越加现代繁荣,而华界却越发拥堵局促。19世纪末,南市在黄浦滩一带筑成外马路(本案东侧),此为华界第一条新式马路。辛亥革命后,环绕县城的城墙被拆除,建成了环城马路(即人民路、中华路环路)。城墙拆除后,华界和租界连成一体,也有条件开通电车运营。英法租界计划要将电车线路延伸到华界,均遭到时任上海市政厅民政总长的李平书的拒绝,他主张南市的电车一定要由国人承办。1912年4月,李平书推荐陆伯鸿出面,经办南市的电车开行事宜。陆伯鸿经多次考察、反复论证,向社会各界集资20万元,设立南市电车厂。这条线路沿线都是上海的老市区,人烟稠密,预计很快就会有可观的客流量。据《上海轶事大观》记载:“上海南市电车创于一九一二年四月,主之者为陆伯鸿,奔走运动,竭力提倡,得官厅之许可、资本家之协助,于是集二十万金而成此伟大计划,亦即华人破天荒之自办电车也。”

1913年8月11日,华商经办的第一条有轨电车正式通车,最初线路是从十六铺到沪杭火车站,里程仅为4公里,时速每小时19公里,全程约20分钟到达,车厢也分头等、二等两种,以后又陆续建立了四条电车线路。南市电车车头的上端,均安装了“绿、白、红”三色的三盏电灯,据说是陆伯鸿名字的谐音,南市居民对此引以为自豪,乘客日众。

民国7年(1918),华界电车公司与内地电灯公司(陆伯鸿经营)合并。

1935年,在南市半淞园兴建新电厂。

陆伯鸿在电力工业方面取得的成就,使他得以担任全国民营电业联合会委员长。

八一三事变后,因战停业。

1913年11月,陆伯鸿又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国际市场钢铁价格猛涨的机遇,在浦东周家渡创办和兴铁厂,生产生铁。1921年,他又与德商合资,扩建成和兴钢铁厂,能生产品质上乘的竹节钢,曾供应建造江海关大楼、沙逊大厦、闸北水电厂、法商自来水厂和南京中山陵的需要。1949年以后改为上海第三钢铁厂。

1910年,两江总督上书曰:“查上海北市水源不洁,有碍卫生,与英商接管购水,莫如设厂自办。”得清廷核准。由李平书领衔创办闸北水电公司,宣统三年(1911)水厂竣工落成。后苏州河原水污染,管理不善,出厂水质浑浊,供水水压不足以致救火缺水,导致火灾中百人丧生的惨案,舆情喧嚣,要求水厂改归商办。民国13年(1924),商办闸北水电公司成立,陆伯鸿为董事。公司股本扩充至400万元,并修建新厂,收回北四川路供水主权,特许经营江湾、闸北等区域。现为闸北发电厂。

1924年,陆伯鸿和朱志尧、杨在田等合办,资本40万元。订造新轮鸿大、隆大,后续建志大、正大。有4艘轮船,经营“小长江”航线,与大达轮船公司发生竞争。后双方达成协议,联合经营,垄断“小长江”航线。民国26年(1937)淞沪抗战爆发,陆伯鸿将其中一艘轮船自沉于江阴附近长江之中,阻止日军西进。抗日战争胜利后,鸿大、隆大两轮恢复营业,改航沪汉线。1953年公私合营。

陆伯鸿遇刺身亡

1937年8月13日,中日在上海爆发淞沪会战,3个月的战事中,有上百万的来自上海中国地界(闸北、南市)、虹口日本势力范围和附近江南地区的难民涌入上海面积有限、而且原本就人烟极为稠密的两个租界,造成空前严重的难民危机。虽然陆伯鸿自身的企业在这次战争中也全都陷于瘫痪,并且还遵照 安排,将自己的一艘客轮自沉于江苏省江阴附近的长江中,以阻止日军向西进犯南京。连陆家居住多年的南市董家渡一带也沦为战区,被迫迁居上海法租界震旦大学所在的吕班路(重庆南路),成了圣伯多禄堂的教友。但这时陆伯鸿仍然不愿放弃他的慈善事业,他不甘心对数以百万计的这些不幸者无所作为。于是他主动与日本占领军接触,试图解决严重的难民危机,同意参加上海地区改组委员会。

1937年12月30日,陆伯鸿在吕班路住宅前乘车准备帮新普育堂办事时,遭到两名伪装成卖桔子的男子袭击身亡,终年62岁。他的死因一直是个谜,可能与他接触日本人有关。

陆伯鸿人物故居

陆伯鸿在1910年建造陆伯鸿故居(陆宅),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北施家弄,近老码头和黄浦江,距今超过100年历史,反应了民国时期上海豪门大族的海派建筑风格。现保存在黄浦湾项目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