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粹庭【原名樊郁、著名豫剧作家、改革家和教育家、被称为现代豫剧之父】_剧团_豫剧_狮吼

风云人物本文相关内容:樊粹庭 剧团 豫剧 狮吼

樊粹庭简介

樊粹庭

樊粹庭(1905~1966),原名樊郁。河南遂平人。著名豫剧作家、改革家和教育家,被称为“现代豫剧之父”。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西安市委员会常委、西安市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等职务。192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文科硕士学位。因酷爱京剧,在校期间组建国剧(京剧)队,自任队长,并粉墨登场。1934年创办豫声剧院,自任院长、编剧和导演,并与豫剧皇后陈素真大师共同改革豫剧的表演、音乐、服装及化妆。1935年开始编写剧本,在20余年中创作、改编剧本58部,他的多数剧作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手法新颖,思想内容比较健康、进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樊粹庭基本资料

中文名:樊粹庭

别名:樊郁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遂平

出生日期:1905年

逝世日期:1966年

职业:作家、导演

毕业院校:河南大学(文科硕士)

主要成就:改革豫剧家之一现代豫剧之父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获四个一等奖

代表作品:《涤耻血》《三拂袖》《义烈风》等

合作伙伴:陈素真、韩盛岫、黄儒秀等

樊粹庭人物生平

1919年离家到开封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就读时,不顾父亲训斥和老师劝阻,与几位喜爱文艺的同学组建起国剧(京剧)队,自任队长。课余时间组织同学们排练,节假日就搭台演出。他曾扮演《赵氏孤儿》的程婴,以及《女起解》中的崇公道。期间,还在冯玉祥成立的河南农村训练处艺术股兼职教授过一年多戏剧课。

1929年河南大学毕业,并取得文科硕士学位后,应邀在河南民众师范学院担任戏剧课教师。翌年,又兼任河南省教育厅社会教育推广部主任。

1934年,河南省教育厅接受樊关于“破除陈规,改良豫剧”的建议,在河南成立了豫声剧院,并任命樊为院长。从此他专心致力于豫剧事业,广纳四方名演员,废除各种陈规旧俗,制订了新的舞台纪律,使剧团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他注意学习兄弟剧种的先进管理与创作经验,当得知陕西易俗社从管理制度到剧本创作都名列全国前茅时,便亲赴西安观看演出,把《三回头》《柜中缘》等几十个秦腔折子戏移植成豫剧演出,轰动了整个开封。

1935年2月,农历乙亥年:豫声剧院开张。樊粹庭邀请了当时被誉为河南梅兰芳的陈素真及刘朝福、张子林以及赵义庭、黄儒秀等一批演员,将原来的开封永乐戏院改建为豫声剧院,于2月初正式开演。他借鉴了京剧、话剧的一些成功经验,对剧场管理、戏班管理和剧目的演出排练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废除了戏班中的一些陈规陋习,亲自进行编志,致力于豫剧的改革,很快就使长期以来被视为粗俗艺术的豫剧有了不错的口碑,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豫剧。为了进一步丰富豫剧的表演技巧,他请来了有真才实学的京剧票友贾荫堂为剧院的演员教授武功,同时还不断将一些有真才实学、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演员吸收到剧院中,很快使豫声剧院汇集了一大批有影响的艺术家。

1938年,农历戊寅年:豫声剧院改名狮吼剧团

樊粹庭取“醒狮猛吼”之意,改豫声剧院为狮吼剧团,以旅行演出方式宣传抗战,激发群众爱国热情,并吸收青年随团学戏,剧团辗转至西安,几濒停顿。

1942年,农历壬午年:狮吼儿童剧团成立

樊粹庭招收一些豫籍难童,聘京剧演员韩盛岫为教练,以科班方式办起狮吼儿童剧团,在贫民窟中坚持训练,恢复演出。其后数年间,训练与演出并行,所演剧目大多由樊粹庭编导,在表演、音乐、服装、化妆个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演出严肃认真,以武戏著称于时,形成严整蓬勃的舞台作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了提高豫剧演出质量,创出豫剧的风格特点,他花费了很大功夫,从1935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先后为陈素真量身打造出《柳绿云》《凌云志》《三拂袖》《涤耻血》《霄壤恨》《女贞花》等数十个以反封建、反邪恶、反汉奸为主题的大本戏。当时引起轰动的《涤耻血》,就是一折以父亲要当汉奸、女儿坚决反对为剧情,宣传爱国主义思想的好戏。京剧名家程砚秋在开封看了演出,激动得登门拜访樊,一进屋就尊称“老师”,并把剧本带回北平。后因时局动乱,樊把豫声剧院更名为狮吼旅行剧团(取“醒狮怒吼”意),被迫开始了流浪生活。开封沦陷后,狮吼旅行剧团停演,多数演职人员四散谋生。为了保住艺术骨干队伍,樊带着豫剧皇后陈素真大师及黄儒秀等十个演员逃往南阳马山口,住在一个破庙里,召集旧部,继续进行编戏、排戏和流动演出。这时的他,满怀抗日激情,创作出《克敌荣归》《好妻子》《巾帼侠》等以反映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剧本。在日军步步入侵,南阳也很难立足的情况下,他率领演职人员于1939年7月流落古城西安。到达西安的狮吼旅行剧团,依靠行当齐全、功底扎实的演员阵容,把握时代脉搏和内容进步健康的优秀剧目,以及易俗社、三意社等秦腔剧团的多方关照与支持,总算立住了脚,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豫籍群众的拥护,但却屡屡因为剧词触动当权者的黑暗面,引起当局不满,受到刁难,以致剧团难以为继;加之物价飞涨,演员为谋生纷纷离团他往,使狮吼剧团处于瘫痪或倒闭状态。抗战胜利前夕,樊的父亲及一位颇有势力的盟兄都劝他“迷途知返”,但他发誓决不回头。?解放战争时期,樊在著名演员各奔东西的困难情况下,从河南逃荒流落西安的难民子弟中,招收了50多名儿童,成立起狮吼儿童剧团,并多处聘请京剧名家加紧培养。同时,编写和改编出适合儿童演出的《梦香屏》《歼毒记》《雷峰塔》等30多本优秀剧目。到西安解放前夕,樊领导的狮吼儿童剧团已成为誉满西安、驰名西北的文艺团体。然而就在此时,樊却因剧词“攻击政府”,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钟楼地下监牢。经中共地下工作者陈子敬的营救,始得出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樊以主人翁的责任感接连创作了《一斤粮票》《再生铁》《法网难逃》《吕四娘》《杨柳村》《奶头山》等反映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和土地改革运动的优秀剧本。

1955年,他去北京编剧讲习班进修后,又编写了《王佐断臂》《杨满堂》《雷振海征北》《水工郑国》等优秀剧目。《王佐断臂》一剧,在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中,剧本改编、演出、导演均荣获一等奖。这一时期,他还担任西安市第一届各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政协西安市第二届委员会常委、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副主席等职。

“文化大革命”前夕,传统戏被迫停演,樊也被斥为“右倾落后”、“单纯业务观点严重”,被迫离开剧团赋闲家居。

1966年1月1日,因冠心病发作与世长辞。他创作、编写的剧本被结成《樊戏集》出版。

樊粹庭主要作品

1919年离家到开封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就读时,不顾父亲训斥和老师劝阻,与几位喜爱文艺的同学组建起国剧(京剧)队,自任队长。课余时间组织同学们排练,节假日就搭台演出。他曾扮演《赵氏孤儿》的程婴,以及《女起解》中的崇公道。期间,还在冯玉祥成立的河南农村训练处艺术股兼职教授过一年多戏剧课。

1929年河南大学毕业,并取得文科硕士学位后,应邀在河南民众师范学院担任戏剧课教师。翌年,又兼任河南省教育厅社会教育推广部主任。

1934年,河南省教育厅接受樊关于“破除陈规,改良豫剧”的建议,在河南成立了豫声剧院,并任命樊为院长。从此他专心致力于豫剧事业,广纳四方名演员,废除各种陈规旧俗,制订了新的舞台纪律,使剧团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他注意学习兄弟剧种的先进管理与创作经验,当得知陕西易俗社从管理制度到剧本创作都名列全国前茅时,便亲赴西安观看演出,把《三回头》《柜中缘》等几十个秦腔折子戏移植成豫剧演出,轰动了整个开封。

1935年2月,农历乙亥年:豫声剧院开张。樊粹庭邀请了当时被誉为河南梅兰芳的陈素真及刘朝福、张子林以及赵义庭、黄儒秀等一批演员,将原来的开封永乐戏院改建为豫声剧院,于2月初正式开演。他借鉴了京剧、话剧的一些成功经验,对剧场管理、戏班管理和剧目的演出排练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废除了戏班中的一些陈规陋习,亲自进行编志,致力于豫剧的改革,很快就使长期以来被视为粗俗艺术的豫剧有了不错的口碑,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豫剧。为了进一步丰富豫剧的表演技巧,他请来了有真才实学的京剧票友贾荫堂为剧院的演员教授武功,同时还不断将一些有真才实学、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演员吸收到剧院中,很快使豫声剧院汇集了一大批有影响的艺术家。

1938年,农历戊寅年:豫声剧院改名狮吼剧团

樊粹庭取“醒狮猛吼”之意,改豫声剧院为狮吼剧团,以旅行演出方式宣传抗战,激发群众爱国热情,并吸收青年随团学戏,剧团辗转至西安,几濒停顿。

1942年,农历壬午年:狮吼儿童剧团成立

樊粹庭招收一些豫籍难童,聘京剧演员韩盛岫为教练,以科班方式办起狮吼儿童剧团,在贫民窟中坚持训练,恢复演出。其后数年间,训练与演出并行,所演剧目大多由樊粹庭编导,在表演、音乐、服装、化妆个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演出严肃认真,以武戏著称于时,形成严整蓬勃的舞台作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了提高豫剧演出质量,创出豫剧的风格特点,他花费了很大功夫,从1935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先后为陈素真量身打造出《柳绿云》《凌云志》《三拂袖》《涤耻血》《霄壤恨》《女贞花》等数十个以反封建、反邪恶、反汉奸为主题的大本戏。当时引起轰动的《涤耻血》,就是一折以父亲要当汉奸、女儿坚决反对为剧情,宣传爱国主义思想的好戏。京剧名家程砚秋在开封看了演出,激动得登门拜访樊,一进屋就尊称“老师”,并把剧本带回北平。后因时局动乱,樊把豫声剧院更名为狮吼旅行剧团(取“醒狮怒吼”意),被迫开始了流浪生活。开封沦陷后,狮吼旅行剧团停演,多数演职人员四散谋生。为了保住艺术骨干队伍,樊带着豫剧皇后陈素真大师及黄儒秀等十个演员逃往南阳马山口,住在一个破庙里,召集旧部,继续进行编戏、排戏和流动演出。这时的他,满怀抗日激情,创作出《克敌荣归》《好妻子》《巾帼侠》等以反映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剧本。在日军步步入侵,南阳也很难立足的情况下,他率领演职人员于1939年7月流落古城西安。到达西安的狮吼旅行剧团,依靠行当齐全、功底扎实的演员阵容,把握时代脉搏和内容进步健康的优秀剧目,以及易俗社、三意社等秦腔剧团的多方关照与支持,总算立住了脚,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豫籍群众的拥护,但却屡屡因为剧词触动当权者的黑暗面,引起当局不满,受到刁难,以致剧团难以为继;加之物价飞涨,演员为谋生纷纷离团他往,使狮吼剧团处于瘫痪或倒闭状态。抗战胜利前夕,樊的父亲及一位颇有势力的盟兄都劝他“迷途知返”,但他发誓决不回头。?解放战争时期,樊在著名演员各奔东西的困难情况下,从河南逃荒流落西安的难民子弟中,招收了50多名儿童,成立起狮吼儿童剧团,并多处聘请京剧名家加紧培养。同时,编写和改编出适合儿童演出的《梦香屏》《歼毒记》《雷峰塔》等30多本优秀剧目。到西安解放前夕,樊领导的狮吼儿童剧团已成为誉满西安、驰名西北的文艺团体。然而就在此时,樊却因剧词“攻击政府”,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钟楼地下监牢。经中共地下工作者陈子敬的营救,始得出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樊以主人翁的责任感接连创作了《一斤粮票》《再生铁》《法网难逃》《吕四娘》《杨柳村》《奶头山》等反映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和土地改革运动的优秀剧本。

1955年,他去北京编剧讲习班进修后,又编写了《王佐断臂》《杨满堂》《雷振海征北》《水工郑国》等优秀剧目。《王佐断臂》一剧,在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中,剧本改编、演出、导演均荣获一等奖。这一时期,他还担任西安市第一届各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政协西安市第二届委员会常委、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副主席等职。

“文化大革命”前夕,传统戏被迫停演,樊也被斥为“右倾落后”、“单纯业务观点严重”,被迫离开剧团赋闲家居。

1966年1月1日,因冠心病发作与世长辞。他创作、编写的剧本被结成《樊戏集》出版。

樊粹庭艺术特色

1919年离家到开封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就读时,不顾父亲训斥和老师劝阻,与几位喜爱文艺的同学组建起国剧(京剧)队,自任队长。课余时间组织同学们排练,节假日就搭台演出。他曾扮演《赵氏孤儿》的程婴,以及《女起解》中的崇公道。期间,还在冯玉祥成立的河南农村训练处艺术股兼职教授过一年多戏剧课。

1929年河南大学毕业,并取得文科硕士学位后,应邀在河南民众师范学院担任戏剧课教师。翌年,又兼任河南省教育厅社会教育推广部主任。

1934年,河南省教育厅接受樊关于“破除陈规,改良豫剧”的建议,在河南成立了豫声剧院,并任命樊为院长。从此他专心致力于豫剧事业,广纳四方名演员,废除各种陈规旧俗,制订了新的舞台纪律,使剧团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他注意学习兄弟剧种的先进管理与创作经验,当得知陕西易俗社从管理制度到剧本创作都名列全国前茅时,便亲赴西安观看演出,把《三回头》《柜中缘》等几十个秦腔折子戏移植成豫剧演出,轰动了整个开封。

1935年2月,农历乙亥年:豫声剧院开张。樊粹庭邀请了当时被誉为河南梅兰芳的陈素真及刘朝福、张子林以及赵义庭、黄儒秀等一批演员,将原来的开封永乐戏院改建为豫声剧院,于2月初正式开演。他借鉴了京剧、话剧的一些成功经验,对剧场管理、戏班管理和剧目的演出排练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废除了戏班中的一些陈规陋习,亲自进行编志,致力于豫剧的改革,很快就使长期以来被视为粗俗艺术的豫剧有了不错的口碑,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豫剧。为了进一步丰富豫剧的表演技巧,他请来了有真才实学的京剧票友贾荫堂为剧院的演员教授武功,同时还不断将一些有真才实学、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演员吸收到剧院中,很快使豫声剧院汇集了一大批有影响的艺术家。

1938年,农历戊寅年:豫声剧院改名狮吼剧团

樊粹庭取“醒狮猛吼”之意,改豫声剧院为狮吼剧团,以旅行演出方式宣传抗战,激发群众爱国热情,并吸收青年随团学戏,剧团辗转至西安,几濒停顿。

1942年,农历壬午年:狮吼儿童剧团成立

樊粹庭招收一些豫籍难童,聘京剧演员韩盛岫为教练,以科班方式办起狮吼儿童剧团,在贫民窟中坚持训练,恢复演出。其后数年间,训练与演出并行,所演剧目大多由樊粹庭编导,在表演、音乐、服装、化妆个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演出严肃认真,以武戏著称于时,形成严整蓬勃的舞台作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了提高豫剧演出质量,创出豫剧的风格特点,他花费了很大功夫,从1935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先后为陈素真量身打造出《柳绿云》《凌云志》《三拂袖》《涤耻血》《霄壤恨》《女贞花》等数十个以反封建、反邪恶、反汉奸为主题的大本戏。当时引起轰动的《涤耻血》,就是一折以父亲要当汉奸、女儿坚决反对为剧情,宣传爱国主义思想的好戏。京剧名家程砚秋在开封看了演出,激动得登门拜访樊,一进屋就尊称“老师”,并把剧本带回北平。后因时局动乱,樊把豫声剧院更名为狮吼旅行剧团(取“醒狮怒吼”意),被迫开始了流浪生活。开封沦陷后,狮吼旅行剧团停演,多数演职人员四散谋生。为了保住艺术骨干队伍,樊带着豫剧皇后陈素真大师及黄儒秀等十个演员逃往南阳马山口,住在一个破庙里,召集旧部,继续进行编戏、排戏和流动演出。这时的他,满怀抗日激情,创作出《克敌荣归》《好妻子》《巾帼侠》等以反映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剧本。在日军步步入侵,南阳也很难立足的情况下,他率领演职人员于1939年7月流落古城西安。到达西安的狮吼旅行剧团,依靠行当齐全、功底扎实的演员阵容,把握时代脉搏和内容进步健康的优秀剧目,以及易俗社、三意社等秦腔剧团的多方关照与支持,总算立住了脚,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豫籍群众的拥护,但却屡屡因为剧词触动当权者的黑暗面,引起当局不满,受到刁难,以致剧团难以为继;加之物价飞涨,演员为谋生纷纷离团他往,使狮吼剧团处于瘫痪或倒闭状态。抗战胜利前夕,樊的父亲及一位颇有势力的盟兄都劝他“迷途知返”,但他发誓决不回头。?解放战争时期,樊在著名演员各奔东西的困难情况下,从河南逃荒流落西安的难民子弟中,招收了50多名儿童,成立起狮吼儿童剧团,并多处聘请京剧名家加紧培养。同时,编写和改编出适合儿童演出的《梦香屏》《歼毒记》《雷峰塔》等30多本优秀剧目。到西安解放前夕,樊领导的狮吼儿童剧团已成为誉满西安、驰名西北的文艺团体。然而就在此时,樊却因剧词“攻击政府”,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钟楼地下监牢。经中共地下工作者陈子敬的营救,始得出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樊以主人翁的责任感接连创作了《一斤粮票》《再生铁》《法网难逃》《吕四娘》《杨柳村》《奶头山》等反映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和土地改革运动的优秀剧本。

1955年,他去北京编剧讲习班进修后,又编写了《王佐断臂》《杨满堂》《雷振海征北》《水工郑国》等优秀剧目。《王佐断臂》一剧,在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中,剧本改编、演出、导演均荣获一等奖。这一时期,他还担任西安市第一届各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政协西安市第二届委员会常委、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副主席等职。

“文化大革命”前夕,传统戏被迫停演,樊也被斥为“右倾落后”、“单纯业务观点严重”,被迫离开剧团赋闲家居。

1966年1月1日,因冠心病发作与世长辞。他创作、编写的剧本被结成《樊戏集》出版。

樊粹庭个人成就

1919年离家到开封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就读时,不顾父亲训斥和老师劝阻,与几位喜爱文艺的同学组建起国剧(京剧)队,自任队长。课余时间组织同学们排练,节假日就搭台演出。他曾扮演《赵氏孤儿》的程婴,以及《女起解》中的崇公道。期间,还在冯玉祥成立的河南农村训练处艺术股兼职教授过一年多戏剧课。

1929年河南大学毕业,并取得文科硕士学位后,应邀在河南民众师范学院担任戏剧课教师。翌年,又兼任河南省教育厅社会教育推广部主任。

1934年,河南省教育厅接受樊关于“破除陈规,改良豫剧”的建议,在河南成立了豫声剧院,并任命樊为院长。从此他专心致力于豫剧事业,广纳四方名演员,废除各种陈规旧俗,制订了新的舞台纪律,使剧团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他注意学习兄弟剧种的先进管理与创作经验,当得知陕西易俗社从管理制度到剧本创作都名列全国前茅时,便亲赴西安观看演出,把《三回头》《柜中缘》等几十个秦腔折子戏移植成豫剧演出,轰动了整个开封。

1935年2月,农历乙亥年:豫声剧院开张。樊粹庭邀请了当时被誉为河南梅兰芳的陈素真及刘朝福、张子林以及赵义庭、黄儒秀等一批演员,将原来的开封永乐戏院改建为豫声剧院,于2月初正式开演。他借鉴了京剧、话剧的一些成功经验,对剧场管理、戏班管理和剧目的演出排练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废除了戏班中的一些陈规陋习,亲自进行编志,致力于豫剧的改革,很快就使长期以来被视为粗俗艺术的豫剧有了不错的口碑,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豫剧。为了进一步丰富豫剧的表演技巧,他请来了有真才实学的京剧票友贾荫堂为剧院的演员教授武功,同时还不断将一些有真才实学、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演员吸收到剧院中,很快使豫声剧院汇集了一大批有影响的艺术家。

1938年,农历戊寅年:豫声剧院改名狮吼剧团

樊粹庭取“醒狮猛吼”之意,改豫声剧院为狮吼剧团,以旅行演出方式宣传抗战,激发群众爱国热情,并吸收青年随团学戏,剧团辗转至西安,几濒停顿。

1942年,农历壬午年:狮吼儿童剧团成立

樊粹庭招收一些豫籍难童,聘京剧演员韩盛岫为教练,以科班方式办起狮吼儿童剧团,在贫民窟中坚持训练,恢复演出。其后数年间,训练与演出并行,所演剧目大多由樊粹庭编导,在表演、音乐、服装、化妆个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演出严肃认真,以武戏著称于时,形成严整蓬勃的舞台作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了提高豫剧演出质量,创出豫剧的风格特点,他花费了很大功夫,从1935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先后为陈素真量身打造出《柳绿云》《凌云志》《三拂袖》《涤耻血》《霄壤恨》《女贞花》等数十个以反封建、反邪恶、反汉奸为主题的大本戏。当时引起轰动的《涤耻血》,就是一折以父亲要当汉奸、女儿坚决反对为剧情,宣传爱国主义思想的好戏。京剧名家程砚秋在开封看了演出,激动得登门拜访樊,一进屋就尊称“老师”,并把剧本带回北平。后因时局动乱,樊把豫声剧院更名为狮吼旅行剧团(取“醒狮怒吼”意),被迫开始了流浪生活。开封沦陷后,狮吼旅行剧团停演,多数演职人员四散谋生。为了保住艺术骨干队伍,樊带着豫剧皇后陈素真大师及黄儒秀等十个演员逃往南阳马山口,住在一个破庙里,召集旧部,继续进行编戏、排戏和流动演出。这时的他,满怀抗日激情,创作出《克敌荣归》《好妻子》《巾帼侠》等以反映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剧本。在日军步步入侵,南阳也很难立足的情况下,他率领演职人员于1939年7月流落古城西安。到达西安的狮吼旅行剧团,依靠行当齐全、功底扎实的演员阵容,把握时代脉搏和内容进步健康的优秀剧目,以及易俗社、三意社等秦腔剧团的多方关照与支持,总算立住了脚,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豫籍群众的拥护,但却屡屡因为剧词触动当权者的黑暗面,引起当局不满,受到刁难,以致剧团难以为继;加之物价飞涨,演员为谋生纷纷离团他往,使狮吼剧团处于瘫痪或倒闭状态。抗战胜利前夕,樊的父亲及一位颇有势力的盟兄都劝他“迷途知返”,但他发誓决不回头。?解放战争时期,樊在著名演员各奔东西的困难情况下,从河南逃荒流落西安的难民子弟中,招收了50多名儿童,成立起狮吼儿童剧团,并多处聘请京剧名家加紧培养。同时,编写和改编出适合儿童演出的《梦香屏》《歼毒记》《雷峰塔》等30多本优秀剧目。到西安解放前夕,樊领导的狮吼儿童剧团已成为誉满西安、驰名西北的文艺团体。然而就在此时,樊却因剧词“攻击政府”,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钟楼地下监牢。经中共地下工作者陈子敬的营救,始得出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樊以主人翁的责任感接连创作了《一斤粮票》《再生铁》《法网难逃》《吕四娘》《杨柳村》《奶头山》等反映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和土地改革运动的优秀剧本。

1955年,他去北京编剧讲习班进修后,又编写了《王佐断臂》《杨满堂》《雷振海征北》《水工郑国》等优秀剧目。《王佐断臂》一剧,在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中,剧本改编、演出、导演均荣获一等奖。这一时期,他还担任西安市第一届各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政协西安市第二届委员会常委、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副主席等职。

“文化大革命”前夕,传统戏被迫停演,樊也被斥为“右倾落后”、“单纯业务观点严重”,被迫离开剧团赋闲家居。

1966年1月1日,因冠心病发作与世长辞。他创作、编写的剧本被结成《樊戏集》出版。

樊粹庭人物评价

陈素真::“樊先生功绩昭著,他是豫剧改革史上的一位大功臣。

常香玉:。”“樊先生在豫剧事业方面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经验在当前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当中,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崔兰田:“樊粹庭先生是个进步剧作家、锐意改革的革新家,为我们的戏剧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兰春:“他是豫剧导演的开拓者,是豫剧第一改革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