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克简介
何克(1915~1945)全名乔治·艾温·何克。英国人。1937年从牛津大学毕业后作环球旅行,1938年初抵达上海,决定留华考察中国社会。同年6月,他以合众社自由撰稿记者身份到延安参观访问,对延安特殊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生活,特别是在 领导下,民众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赞叹不已。他在《我看到一个新中国》一书中写道:“这是我生活过的全世界最好的地方”;“这里不仅法律比中国其他地区执行的要好得多,而且实行 员、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的政治制度,也比其他地区要民主得多。”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历尽千辛万苦奔向延安的情景,更使他深切感到这里不愧是“抗日运动在全国最强有力的中心”。一星期后他离开陕北,写了不少关于延安的报道在英美报刊发表,加深了西方世界对中国 的认识和了解。
1939年初,在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介绍下,何克二次入陕来到宝鸡,被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创办者新西兰人路易·艾黎留下,担任“工合”西北办事处英文秘书。这是一个只领生活费、不拿工资的岗位,何克愉快地接受了任务,深入西北各地采访工业合作社的活动,并写出报告,供“工合”国际委员会对外宣传。1942年,经路易·艾黎推荐,何克担任陕西凤县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教导主任。该校实行半工半读,学生多为无家可归的战时难童。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起早贪黑地勤奋工作,请教员,修校舍,筹划培训项目,购买教学器械,特别是为筹集学校的经费,常常翻山越岭,四处奔波,终于建起了纺织、机械等车间,培养了许多对恢复和发展战时经济有用的人才。他终生未婚,却以国际主义情怀收养了四个孤苦的中国孩子。
1944年,由于局势影响,培黎工艺学校决定西迁甘肃山丹。何克出色地组织了全校师生与物资设备的一千公里长途大迁移。在山丹,何克使学校有了很大发展,又增设了造纸、皮革、玻璃、电器、化工等车间,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参加工作。1945年7月22日,何克不幸因破伤风病在山丹逝世。他在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培黎学校,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歪歪斜斜的一行大字:“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