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俨简介
李俨(1892-1963),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中国科学院院士)、历史学家、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专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1912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科学习,与茅以升是同窗契友。他以大量的史料搜集工作为基础,对中国古代数学史作了大量研究,著作甚丰,是该项研究的开拓者之一。1892年8月22日生于福州城内旗下街的一个下级官吏家庭。旗下街原是清代八旗旗民居住之地,清代末年旗民将其租与当地贫民居住。他父亲曾考取过科举制度下的举人,在江苏长期作候补知县,但从未补实。李俨随母亲在原籍,生活比较清苦。
李俨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俨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闽侯(今福州市)
出生日期:1892年8月22日
逝世日期:1963年1月14日
职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家
毕业院校:唐山路矿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
代表作品:《中国古代数学史料》《铁道曲线表》.
李俨人物生平
1904年起,李俨进入福州三牧坊学堂读书。1912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唐山路矿学堂,即后来的唐山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后又迁校至四川峨眉,现名已改为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科学习,当时20岁,与著名的桥梁学专家茅以升、著名社会活动家杨杏佛、著名数学教育家黄寿恒同班。1913年,因父亲病故,家贫不能继续在学校学习,李俨考入了当时的陇秦豫海铁路局(即陇海铁路局前身)为级别最低的工务员。同时还克服了铁路建筑工地的各种不利条件,持续通过国内外各种函授途径,完成了自己未竟的大学教育。
自1913年起至1955年止,李俨持续在陇海铁路工作长达40余年。开始时是在海州、徐州、郑州等地作工务员、测量员。当陇海铁路开凿硖石驿1760米大隧道工程之际,李俨参考了英、法、德、日等各国的工程技术资料,精心测量,顺利地按期凿通隧道。此工程是采用山两端打洞同时开凿于洞中会合贯通的施工方法,对测量工作要求比较高。在20年代初期的中国,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言,属于具有一定难度的工程。当隧道凿通时,李俨受到了路局方面的表彰,同时也受到参加工程施工员工们的拥戴。自1921年起,李俨升任为工程副段长(1921—1924,硖石)之后又历任工程段长(1924—1932,灵宝、阌乡)、工程总段长(1932-1933,粤汉铁路;1933—1935,西安、潼关)、副总工程师(1935—1955,西安、宝鸡、天水、兰州)等职务。李俨曾为中国的铁路建设,尤其是陇海铁路的建设,贡献出大半生的心血。 但是李俨以毕生时间所从事的关于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工作(实际上他是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更使他的名声著称于中国和全世界。 李俨关于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工作,开始于1913年,即在时间上与考入陇海铁路几乎同时。关于他开展此项研究工作的动机,在一篇自传中曾自述说:“父亲退职回家,于1913年卒去,母老家贫,无款供我读书。此时陇海铁路招工务员,我即考入。……可我个人,第一:因家贫而失学谋生,以后总得多方充实学业;第二:我看过一篇日本人述说中国数学的论文,十分感动和惭愧,以为中国人如此不肖,本国科学(特别是数学)的成就自己都不知道,还让他们去说,因立志同时要修治中算史。”李俨的研究工作,都是利用繁忙的铁路建设的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的。利用业余的时间,他通过国内外的函授教育自修完了土木工程和数学等大专课程;同时开始了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工作。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珍本与手稿本图书馆的资料,在1915—1917年间,即当李俨刚刚开始中国数学史研究工作不久,他曾与著名的数学史家D.E.史密斯(Smith)多次通信,草拟提纲,试图共同编写一部中国数学史用英文出版(当时,史密斯与日本三上义夫合作刚刚出版了一部日本数学史)。根据共同商定的计划,由李俨先写出中文初稿,书名为《中国数学史》,再由当时正在美留学的茅以升译成英文转交史密斯。但这一编写计划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未能实现。
1955年李俨由陇海铁路局奉国家之命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一级研究员,同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1956年代表中国参加了第八届国际科学史会议。195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身)成立,李俨被任命为室主任,直至逝世。1958年,李俨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9年参加了全苏科学技术史大会。
1961年李俨积劳成疾,不幸患心脏病,时时入院治疗。但他仍披简搜牍,坚持笔耕不辍,直至生命最后一息。1963年1月14日凌晨,李俨终因心脏病不治,逝世于北京医院。1月17日举行公祭,同日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李俨成就荣誉
1904年起,李俨进入福州三牧坊学堂读书。1912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唐山路矿学堂,即后来的唐山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后又迁校至四川峨眉,现名已改为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科学习,当时20岁,与著名的桥梁学专家茅以升、著名社会活动家杨杏佛、著名数学教育家黄寿恒同班。1913年,因父亲病故,家贫不能继续在学校学习,李俨考入了当时的陇秦豫海铁路局(即陇海铁路局前身)为级别最低的工务员。同时还克服了铁路建筑工地的各种不利条件,持续通过国内外各种函授途径,完成了自己未竟的大学教育。
自1913年起至1955年止,李俨持续在陇海铁路工作长达40余年。开始时是在海州、徐州、郑州等地作工务员、测量员。当陇海铁路开凿硖石驿1760米大隧道工程之际,李俨参考了英、法、德、日等各国的工程技术资料,精心测量,顺利地按期凿通隧道。此工程是采用山两端打洞同时开凿于洞中会合贯通的施工方法,对测量工作要求比较高。在20年代初期的中国,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言,属于具有一定难度的工程。当隧道凿通时,李俨受到了路局方面的表彰,同时也受到参加工程施工员工们的拥戴。自1921年起,李俨升任为工程副段长(1921—1924,硖石)之后又历任工程段长(1924—1932,灵宝、阌乡)、工程总段长(1932-1933,粤汉铁路;1933—1935,西安、潼关)、副总工程师(1935—1955,西安、宝鸡、天水、兰州)等职务。李俨曾为中国的铁路建设,尤其是陇海铁路的建设,贡献出大半生的心血。 但是李俨以毕生时间所从事的关于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工作(实际上他是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更使他的名声著称于中国和全世界。 李俨关于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工作,开始于1913年,即在时间上与考入陇海铁路几乎同时。关于他开展此项研究工作的动机,在一篇自传中曾自述说:“父亲退职回家,于1913年卒去,母老家贫,无款供我读书。此时陇海铁路招工务员,我即考入。……可我个人,第一:因家贫而失学谋生,以后总得多方充实学业;第二:我看过一篇日本人述说中国数学的论文,十分感动和惭愧,以为中国人如此不肖,本国科学(特别是数学)的成就自己都不知道,还让他们去说,因立志同时要修治中算史。”李俨的研究工作,都是利用繁忙的铁路建设的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的。利用业余的时间,他通过国内外的函授教育自修完了土木工程和数学等大专课程;同时开始了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工作。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珍本与手稿本图书馆的资料,在1915—1917年间,即当李俨刚刚开始中国数学史研究工作不久,他曾与著名的数学史家D.E.史密斯(Smith)多次通信,草拟提纲,试图共同编写一部中国数学史用英文出版(当时,史密斯与日本三上义夫合作刚刚出版了一部日本数学史)。根据共同商定的计划,由李俨先写出中文初稿,书名为《中国数学史》,再由当时正在美留学的茅以升译成英文转交史密斯。但这一编写计划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未能实现。
1955年李俨由陇海铁路局奉国家之命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一级研究员,同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1956年代表中国参加了第八届国际科学史会议。195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身)成立,李俨被任命为室主任,直至逝世。1958年,李俨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9年参加了全苏科学技术史大会。
1961年李俨积劳成疾,不幸患心脏病,时时入院治疗。但他仍披简搜牍,坚持笔耕不辍,直至生命最后一息。1963年1月14日凌晨,李俨终因心脏病不治,逝世于北京医院。1月17日举行公祭,同日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李俨相关事件
1892年8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12—1913年在唐山路矿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科学习。 1913—1935年任陇海铁路局工务员、测量员、工程副段长、段长、总段长。 1935—1955年任陇海铁路局副总工程师。 1955—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1957—1963年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主任。 1963年1月14日病逝于北京市。
李俨作品一览
《中国数学源流考略》(1919年))《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第十卷
《中国算学史》(1937年初版,1955年修订版)《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第六,七,八卷
《中算史论丛》l-5集(1928-1937;1954,1955年)
《微积分学初步》(1936年)
《铁道定线法》(1938年)
《中国数学大纲》上、下册(1958年))《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第三卷
《十三四世纪中国民间数学》1958)《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第二卷
《中算家的内插法研究》科学出版社1957)《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第二卷
《中国古代数学史料》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54)《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第二卷
《计算尺发展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第二卷
《铁道曲线表》商务印书馆1940
《计算尺用法》
《近世几何学初编》
《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1-10卷辽宁教育出版社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