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约【云南澜沧县民族中学教师】_拉祜族_拉祜_思茅

风云人物本文相关内容:扎约 拉祜族 拉祜 思茅

扎约简介

扎约

扎约,男,拉祜族,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澜沧县民族中学教师,现于北京现代音乐学院进修。

扎约资料

别名:杨玉荣

出生日期:1979年

国籍:中国

性别:男

身高:165cm

扎约资料

通过了考试,扎约接到了思茅师范委培录取通知书。但是每年3000元的学费也让他犯了难。他知道家里的情况,可能不允许他走出这一步。那个时候,他也曾经犹豫和痛苦过,是奶奶给了他最大的安慰和鼓励。一方面,她劝扎约不要着急,另一方面,她也帮着父亲想办法,说无论如何也要送他去上学。为此,扎约的父亲租掉了田地,也多方周折向亲戚朋友借钱,终于,扎约成为思茅师范学校的一名学生。

三年的师范生涯,带给扎约许多的快乐。在那里,他第一次真正走进艺术的殿堂。在那里,他学会了弹琴,学到了更深的音乐理论,同时也系统的学习了声乐知识。

比赛活动

三年内,他参加过校内校外各种比赛活动。96年在校时,扎约就获得思茅地区全区歌手大赛三等奖,获奖后,有两家歌厅请他去唱歌。从此,在不影响正常课程的前提下,扎约每天晚上都要去歌厅里唱歌,一方面,他可以取得更多的歌唱经验和社会经验,更重要的是,唱歌的收入可以让他顺利的完成他的学业。

扎约生活背景

举行义演

为了学好本民族的语言,他甚至要去“贿赂”自己的学生,要学生们教他说。参加了央视的星光大道后被千万观众熟识,杀进了周冠军、月冠军,虽然在最后失去了总冠军,但是却为家乡的孩子们赢得了一所学校。如今,他又开办了一个助学网,短短时间已经筹集到了十几万元的资金。

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教师扎约,“星光大道”后一举成名,被全国亿万观众所熟悉,为答谢家乡父老乡亲,他在思茅市红旗会堂作了义演。对他独家专访时得知,一路走来,扎约其实很辛苦。父母离异,为减轻沉重的家庭负担,他初中时期还辍过学;为了音乐,每早练嗓子被老乡当成疯子;为了宣传本民族的文化,他曾主动下乡支教,甚至用糖果“行贿”学生才学会拉祜语言……

扎约和孩子们

被老乡当做疯子

06年8月21日晚,扎约在思茅市红旗会堂为父老乡亲举行义演。演唱刚结束,一群粉丝就围着他签名留影,待人和善的他一一满足了大家的要求。

“扎约是个好老师、好歌手,是我们拉祜族的骄傲。”而他则笑称,自己是从澜沧江畔走出来的拉祜族儿子,他的职业是一名教师,但也热爱音乐,所以他学习(北京现代音乐研究学院音乐制作系学习)完后还会来当教师。

扎约是受妈妈的熏陶而爱上的。“在我记忆中,妈妈经常背着我去唱歌,可以说从小就是听她的歌长大的。”上学后,扎约认识了流行音乐。

扎约毕业后被分到澜沧谦迈乡当一名小学教师,“当时我就想通过自己的实力,从乡下到县城工作,每天一大早我就到山头上练嗓子,一度被老乡当成疯子呢。”

让学生给自己当老师

2001年9月,思茅地区组织歌手大奖赛,扎约从澜沧前来参加并夺得一等奖,10月参加全省职工大赛获得了金奖,11月参加第9届全国职工歌手大赛获全国职工歌手大赛银奖。当年,他如愿以偿从乡下调到县民族中学教书。

宣传本民族文化

扎约出席活动

扎约获全国职工歌手大赛银奖的时候,主持人知道他是拉祜族后叫他用本民族语言给家乡人问候。“我虽是拉祜族,但并不会讲拉祜语,当时我突然明白,我出去比赛不单代表自己,还代表了拉祜族同胞。”经历了一次尴尬后,扎约觉得自己应该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去唱自己写的歌,去宣传本民族文化。

2003年,扎约主动要求下到离县城80多公里的佧朗支教,因为那里有3000左右人口是拉祜族,是学拉祜语言与文化的好地方。他刚下去的时候,学生们都很怕羞,不敢接近他,后来他想了个办法,每天在自己的口袋里装上一些糖去“讨好”学生,这招果然管用,孩子们都喜欢上了他,当起了他的“老师”,3个月后他就掌握了60%的拉祜语。

写歌

乡下支教一年后,扎约回来了,除了学会了许多拉祜语,他还写了一些歌。

“支教的时候,一些朋友谈起自己青梅竹马的女朋友远走他乡总是无奈与痛苦,我有感而发,创作了《朵朵麻栗花》,其中用到了我们拉祜音乐的一些元素。”

《朵朵麻栗花》2004年在第11届全国职工歌手大赛原创歌曲中获三等奖。2005年2月,扎约参加中央电视台“魅力12”栏目,导演推荐他去参加“星光大道”,随后一路杀进周冠军、月冠军,虽然最后他输掉了冠军,但却赢得了一所学校(星光大道知道澜沧的贫困后,在澜沧建立了一所学校)。“我支教的1年时间,看到家乡还有许多贫困人口,他们的淳朴、善良支持着我应该为家乡做一些事,所以如果真叫我在学校和冠军中选择,我宁愿要学校而不要冠军。”

拉祜助学网

06年5月,扎约开通了一个拉祜助学网,共收到十几万元的爱心物资,使澜沧数十贫困孩子受到资助得以正常上学,他正在为家乡的一所小学修缮而筹集经费。作为思茅人民的儿子、拉祜族的孩子和一名教师,他有责任和义务为拉祜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尽自己的力量,也为贫困孩子出一点力,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