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他在中外记者面前刷了一波存在。
53岁,凭借《滚滚长江东逝水》而名扬全国。
杨洪基颇具辨识度的嗓音背后,
有年轻时自学成才的艰辛。
也有结婚后妻子默默的付出与支持。
作为一名男中音歌唱家,
你很难想象,他居然没有上过专业的音乐学院。
杨洪基年少时的声乐启蒙,
是一架手风琴、一台留声机,以及几张唱片。
家里没有人从事文艺工作。
杨洪基的父亲,清末民初闯关东到大连。
年轻时候的艰辛让他深知,
只有让子女们考上大学多学点知识才是正途。
1941年出生的杨洪基,是家里的老幺。
他出生时,比自己大20岁的姐姐都参加工作了。
大姐学过音乐,师范毕业后又是音乐老师。
杨洪基小时候,经常捣鼓她买回家的那架手风琴。
那时的杨洪基还小,
把姐姐的手风琴和留声机,都当成了好玩的东西。
无意之间,这些东西成了他的音乐启蒙老师。
家中几个子女都先后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
所以面对老幺杨洪基,
父亲也期望着他长大后能有出息。
可惜,一切事与愿违。
杨洪基上学后,数学成绩很差。
但是对语文和历史,却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渐渐长大后,迷恋上了唱歌。
父亲最初很生气,认定他这是不务正业。
可杨洪基在兴趣的支配下,中学就开始自学音乐知识。
终于,母亲关键时刻做了一回主,
对儿子学唱歌这件事不再管了。
彼时的杨洪基18岁,正在读高二。
正巧那一年大连歌舞团在招收新演员,
杨洪基冲破阻力果断报了名。
此刻的他对乐理一窍不通。
但主考官只听了他说话的声音,就直接录取了。
进入歌舞团后,杨洪基终于有机会学习声乐。
他正式的音乐老师叫李梦熊。
有了老师的指导,杨洪基进步很快。
当年,杨洪基原本也想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
可惜左等右等,在他进入歌舞团后,
偏偏那两年音乐学院没有到大连招生。
于是,杨洪基后来就放弃了到大学深造的想法。
他开始了拼命的自学。
当时,凡是音乐学院的基础理论课程,
不管是用不用学习的,杨洪基都学了。
这份勤奋是有成效的。
多年以后唱歌,每次正式录音,
无论是五线谱还是简谱,杨洪基看一遍就能开始。
许多人都说他的理解能力一流。
但杨洪基知道,多年来坚持训练,最终熟能生巧。
大连歌舞团是杨洪基音乐之路的起点。
1962年,歌舞团解散后,
杨洪基随后于当年考上了总政治部歌剧团。
21岁的杨洪基既兴奋却又发愁。
从小到大,他还没出过那么远的门。
北京啊,祖国的首都,到了以后住哪儿呢。
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杨洪基踏上了新的征程。
刚到歌剧团,他从拉大幕的普通工作人员做起。
好在这里艺术氛围浓郁,杨洪基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起初,他学习的方向是意大利美声。
可团里每次演出的时候,
杨洪基观察到台下的观众,听的都是糊里糊涂。
渐渐的他开始明白,艺术这种东西,首先要明白观众和听众是谁。
用意大利美声的方式唱中国的歌,听起来可不就很别扭嘛。
因此在学习中杨洪基渐渐明白,
歌唱的风格,一定不能抛弃民族的艺术成分。
为此,杨洪基在学习美声唱法的同时,
又学习了京剧和昆曲,还搜集学习了很多地方民歌。
在刚到总政歌剧团的最初几年,
是杨洪基打基础和融会贯通的时刻。
他先后师从杨化堂和沈湘。
原本二十多岁的年纪,正应该是事业起步的阶段。
可随后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一切都戛然而止。
整个歌剧团和社会其他地方一样,也陷入了疯狂和无序的状态。
杨洪基多年后回忆,
刚开始他也是糊里糊涂的过,完全丢掉了业务。
直到折腾了一阵后,他才明白训练是不能丢的。
可如果大张旗鼓,又会成为众矢之的。
为此,他时常于晚上将自己关在宿舍里练。
夏天最热的时候,屋子里没有电风扇。
他端来一盆凉水,光膀子只穿着短裤练习。
唱得冒汗了,就用湿毛巾擦擦身子继续唱。
悠扬的歌声传得很远。
总有一些同事悄悄在外面听听,而后又默默离开。
不知不觉间,杨洪基来到歌剧团10年了。
1972年初,已经31岁的杨洪基,
在团里依旧还没有获得独唱机会。
不过就在这年初,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
姑娘叫刘文玫,是一名工人。
头一次见面,刘文玫对杨洪基不太满意。
她觉得人高马大的杨洪基,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票证年代吃穿用度很浪费。
原来杨洪基身高一米七六,
刘文玫看着他直犯嘀咕,这要是俩人真结婚了,
粮票还有布票,每个月肯定不少花。
就在见面后刘文玫准备拒绝的时候,
介绍人给她说了杨洪基有多么多么的好。
抹不开面子的刘文玫只能答应介绍人,先暂时处处看。
一处两处的,几个月的时间,
这个来自东北的大小伙子,就渐渐把刘文玫征服了。
半年后,两人正式结婚。
可就在登记的前一天,却发生了一件让两人终生难忘的事。
刘文玫当天去了王府井,准备买一个结婚用的大衣柜。
粮票和之前杨洪基给她的一百块钱,装在一个帆布包里。
选好了衣柜准备付钱时,
她才发现钱还有各种票证早就被偷了。
一百块钱外加粮票,加起来是一笔巨款。
刘文玫伤心的报了警,在外面徘徊了大半天。
等到天黑,原本下班等在宿舍的杨洪基,也不见她回来。
又过了很久,杨洪基才见到了哭着回来的女友。
得知情况后,他劝女友看开点。
接着,又带着刘文玫出去吃了顿饭。
一番劝慰后,第二天两人按原计划去领了证。
虽然被偷了钱,但结婚后的杨洪基,
迎来了另一件喜事。
团里决定,准备让杨洪基独唱。
整整10年,他终于迎来了一试身手的机会。
然而第一次登台的时候,杨洪基却搞砸了。
由于此前他只是参与合唱,没有任何独唱经验,
面对团里几个领导的考察,
杨洪基一个人刚上台,就开始紧张起来了。
心跳加速、双腿颤抖、手心出汗。
他明明知道台下没有观众,只是团里的领导,
可杨洪基就是控制不住紧张的情绪。
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把几首歌应付下来的。
好在领导并没有将他雪藏。
从那之后的各种演出也一直给他机会。
几次下部队的演出后,杨洪基的状态渐渐松弛下来。
后来妻子刘文玫怀孕,他就已经频繁下部队演出了。
1973年11月14日,孩子出生。
彼时的杨洪基正在浙江演出。
第二天,他才收到了孩子出生的消息。
又过了一个多月,在上海的杨洪基才看到了孩子的照片。
两个月后,杨洪基才回到了北京。
想起孩子出生那天,他正坐着轮船行进在海上。
于是,他便给儿子取名叫杨鸥。
孩子长大后,自己将“鸥”改成了“瓯”。
就在儿子出生这一年,歌剧团排演了歌剧《春风送暖》。
团里让杨洪基在剧中扮演老支书。
杨洪基在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
此后,他又出演过《杜鹃山》、《一滴泉》、《火红的木棉花》等多部歌剧。
他在忙事业,家里的一切就只能妻子刘文玫一个人承担了。
儿子三岁的时候,由于夫妻俩都上班,
平时就只能将孩子送入托儿所。
赶上1976年唐山地震那段日子,托儿所也不收孩子。
杨洪基又下部队演出去了。
刘文玫没办法,只能每天带着儿子上班。
当时,她工作的机械厂在通县。
每天上下班在路上要折腾三四个小时。
即便如此,刘文玫也从未向丈夫抱怨过什么。
而且对于丈夫的音乐事业,她一直是百分百支持。
刚结婚那会儿,杨洪基为了继续自学,想着买一台录音机。
七十年代,录音机可是相当稀罕的东西。
刘文玫知道后,毫不犹豫地拿出两个半月的工资买了一台。
这台录音机一度成为歌剧团里第一台昂贵的电器物件。
妻子默默支持,杨洪基的事业更是突飞猛进。
孩子6岁那年,
杨洪基终于以一个独唱演员的身份,
在中外记者面前露脸了。
1979年底,知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来北京出演指挥。
临行之际,小泽征尔本计划自带独唱的演员。
后来中央乐团谢绝了他的主张,决定在国内选演员。
12月28日,北京红塔礼堂响起了第九交响曲。
指挥家小泽征尔,演奏中央乐团。
男中音独唱演员,正是身材魁梧充满阳刚之气的杨洪基。
他的声音响起,立即吸引了台下的观众。
当天前来的中外记者,也都纷纷将相机对准了杨洪基。
很多观众都还不认识他。
人们在节目单上,第一次见到了杨洪基这个名字。
这一年,他38岁。
从那之后,杨洪基的知名度渐渐走高。
1981年,他的独唱音乐会在京举办。
1983年,随团出国访问演出。
1984年后,杨洪基开始为各类电视剧和电影演唱主题曲。
事业渐渐稳固后,杨洪基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培养儿子这件事上。
小时候,儿子杨瓯的嗓音高亢而清亮。
这一度让杨洪基很兴奋,认定孩子将来也能在音乐上大有作为。
10岁以前,杨瓯在父亲的指导下就学会了五线谱。
与此同时,还考上了银河少年合唱团。
然而杨洪基未能高兴太久。
儿子从13岁开始变声。
过去清亮的嗓音被沙哑和低沉所取代。
这一度让杨洪基有些不甘心。
他于是另辟蹊径,想让儿子学习钢琴。
那时候杨洪基虽然已经有知名度了,
但八十年代钢琴上万元的价格,也不是他和妻子能承受的。
可为了儿子将来,他还是拿出多年的积蓄买了一架钢琴。
接着,又专门给儿子请了音乐老师。
然而仅仅学了几个月,孩子的新鲜感就褪去了。
上课不认真听,练习的时候故意将曲子弹得乱七八糟。
有一天晚上,杨洪基将他批评了一顿。
谁知儿子直接将一杯水泼在了钢琴上。
生气的他就把孩子打了一顿。
所幸妻子赶紧出来劝解,杨洪基才渐渐消气。
刘文玫事后继续劝慰他:
孩子如果实在不感兴趣,再怎么逼迫他也没用。
妻子的这番话,让杨洪基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
当年,父亲为了让他考大学,也是处处逼着自己。
不知不觉间,自己也站到父亲的观念上了。
杨洪基不得不承认,妻子的话有道理。
从那之后,他不再强迫儿子学琴。
然而,杨瓯几年学习音乐浪费了大量时间。
他的文化课成绩并不好。
高中毕业后,甚至连专科院校都没有考上。
他只被一所技校录取了。
孩子的这件事,成为杨洪基最大的心病。
所以一开始,三国剧组找他录制主题曲的时候,
他并没有特别地放在心上。
那是1993年,作曲家谷建芬通知他去录音。
当时参与选拔的歌手很多,
再加上杨洪基觉得,这种古典作品用美声唱法小题大做,
所以刚开始他并不想唱,录音时用的力度也不够。
不过录音完毕一个月后,谷建芬再次通知他过去。
那时候,一众歌唱演员,被筛选的只剩下他和另外一位了。
录音之后,剧组还是觉得他唱得合适。
于是又过了一个月,
正式确定,就由杨洪基来演唱《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洪基唱的时候,吸纳了传统戏曲的诸多元素。
1994年,随着《三国演义》的热播,
这首主题曲一时在全国各处传唱。
53岁的杨洪基,终于“声”动天下。
即使走红,杨洪基却始终遵守着一个不接广告代言的原则。
而且,他还拒绝移民和绿卡。
1996年,儿子杨瓯中专毕业后,
他和父亲杨洪基的关系更是剑拔弩张。
杨瓯没有正经的工作,
父子俩只要一见面,就会为此事发生争执。
1997年,杨瓯想开家饭店。
开业前期的费用得二十万,杨瓯向朋友借了十五万。
其余的几万块,他本不想向家里开口的。
但左右借不到,只能告诉了母亲。
刘文玫虽然知道他们父子间有矛盾,
可还是将儿子的事告诉了杨洪基。
杨洪基嘴上揶揄着儿子,不过还是将其余的钱都补齐了。
可在杨瓯看来,父亲借不借钱不重要,
关键是那种语气,很伤他的自尊。
因此他当时也甩下脸子,说这钱以后肯定还。
本想着好好争口气,
可饭店开张两三年,非但没挣到什么钱,
最后因为拆迁,还折损了五六万。
这下子杨洪基数落起儿子来就更有底气了。
杨瓯的自尊心大大受损,从此父子俩形同陌路。
他甚至逃离了京城,在郑州落脚。
杨瓯在郑州开了网吧,并结婚生女。
四年时间他没回过一次家,每次跟家里联系,也只是找母亲。
2003年,有一次杨洪基到郑州演出。
他本想看看儿子,但是杨瓯避而不见。
转过年来,一次生病之后,杨洪基对儿子更是思念。
最终还是母亲刘文玫告诉了儿子实情。
从那之后,父子俩之间的隔阂才渐渐消散。
2004年秋天,杨瓯带着妻女返回了北京家里。
杨洪基平常喜欢文玩收藏。
一次偶然的机会,
杨瓯在家里听到父亲和文玩专家张忠义聊天,
对这方面的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那之后,他开始学习文物鉴赏知识。
并在两年后取得了文物鉴定的资格证书。
接着在父亲的支持下,杨瓯开起了一家古玩店。
要不还得说是有了兴趣,做事才有动力。
短短几年,他的生意就有了起色,
在文物鉴定上也慢慢建立起了口碑。
2008年底,他甚至还帮着王刚,
甄别了一个赝品瓷瓶。
时至今日,杨瓯的生意已越做越大,
49岁的他资产已逾千万,长得比老爸还帅气。
儿子在事业上终于站稳脚跟,
杨洪基心头的阴云也早已消散。
孩子的事不必再操心,
他和妻子刘文玫的婚姻,也已步入金婚年限。
早先住在歌剧团的宿舍楼时,
房子的外面紧靠二环车流量很大。
杨洪基每次开着车回来,
刘文玫总是能准确的分辨出自家车子的声音。
而且每次丈夫回来,不管多晚,
她都会去门口等着。
这是他们夫妻多年形成的一种默契。
另一个默契,则是平常在家的时候,
杨洪基从来不直接喊妻子的名字。
他总觉得,妻子名字中的“玫”谐音是“没”,
喊出来的话寓意不好。
今年,杨洪基和刘文玫结婚正好50年。
风雨携手,半个世纪的相濡以沫,
勾勒出了他们的全部幸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