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平,一位老革命家,一个见证过战火与屈辱的老革命家,一个见证过悲哀与不幸的革命党人,那个血与火的时代化成了他脚下通往繁华的康庄大道,104岁的老人终于见证到了一个强大的祖国,然而他还在为祖国奋斗着。
1917年,宋平出生在山东莒县一个普通贫困的农民家庭。
17岁时候,宋平顺利从当地的中学毕业,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大学农业学院,这个学院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这所学校为中国培养了不少的人才,不过宋平在这所学校待了一年之后就另投他处。
少年人都有轻狂与血气方刚的一面,进入北平大学之后,宋平与一位老师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终被迫退学,他只能再次回到中学读书,一年之后,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宋平思想活跃,擅长交际,而且学习成绩十分的优异,一度成为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在学生中间具有很强的领导力,清华大学的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十分喜欢宋平。
其实按照宋平的家境,他根本不可能上完大学,那时大学的学费十分高昂,更何况他考入的清华大学还是当时中国最顶尖的学府,一个出生于贫寒农家的孩子,怎么可能支持的了几年的大学费用,不过命运垂青了这个聪明上进的农家子弟。
一次意外的经历,他的哥哥抽中了300大洋的奖金,300大洋对这个普通的家庭来说是一笔巨额财产,但哥哥还是毅然把这笔钱全部交给了宋平,这让他可以顺利的读完大学。
然而混乱的时局让他的读书之路变得一波三折,战火让北平这座古老的都城经历了太多的磨折,国家危难,山河不幸,身处动荡的时代,青年学者怎么可能好好读书?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的校长,会议决定在危难之时三所大学可以搬迁到西南地区稳定一些的地方继续办学。
不久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均遭受到了日本飞机不同程度的轰炸,毁坏严重的校舍显然不利于教学,于是在1937年11月1日,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文科大学在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次年改名为西南联大。
这个时候,宋平在清华大学的毕业班就读,还有一年就可以完成学业了,却突然遭到了这样的变故,原本就受到了革命启蒙思想的宋平,更加的坚定了自己要革命的想法,祖国山河被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肆意践踏,他自然不可以袖手旁观。
从西南联大毕业之后,深受革命思想影响的宋平响应号召去了延安。
当时中国的文盲率达到了90%,大学毕业生更是少得可怜,像宋平这样的高材生更是凤毛麟角,他自然是一到达延安就得到了重用。
宋平在读书的时候十分用功,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学霸,努力学习为他后来的工作积累了扎实的理论经验,使得他受到了上级和其他同志的欣赏。
1938年,宋平从西南联大毕业,有一腔热血与满腹学识,自然要为国家命运奔波,自然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于是义无反顾的投身了革命,但像他这样的大学生,组织是舍不得让他上前线的。
他进入延安之后被安排在了大后方,用自己的笔杆子传播共产主义思想,从事宣传工作,他将这些工作完成得十分好,为组织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他有着深厚的理论经验,又是一个学霸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是十分的漂亮。
虽然宋平是在毕业之后才去延安的,但其实早在1936年,他就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引导下开始参加革命工作,他对革命始终有着一种赤诚的信仰,这种信仰伴随他终生,让他一生都在为祖国的发展做自己的贡献。
宋平最开始被安排到了中央党校,在中央党校的研究室担任秘书,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工作,但很多工作十分的繁琐,需要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为了完美的完成工作,宋平时常要加班到晚上。
更何况那个时候国内形势十分的复杂,文件很多,负责的人却很少,很多文件都要经过他的手,这无疑严重加大了他的工作量,可他却始终没有抱怨,兢兢业业的完成着自己的工作。
不久之后,宋平被调到重庆的《新华日报》担任编辑部资料室主任,负责新闻编辑工作,众所周知,报纸是国家舆论的喉舌,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他虽然在后方工作,但一点儿也不比在前线上轻松。
之后他又担任了其他职务,其中包括组织科科长,教育处处长,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干事,中共中央党务研究室秘书等,这些工作哪一个都不轻松,但每一份工作他都能做好,他始终以一种炙热的革命热情去完成他的工作,他虽然不是军人,却有着军人的坚韧与顽强。
之后他又成为了新华社的负责人,还兼职成为周恩来总理的政治秘书,因为工作的时候表现突出,他曾经多次被周总理派遣到中央汇报工作,出色的能力受到了中共中央许多领导人的认可。
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全部挥洒在了延安,挥洒在了那片神圣且充满着红色文化的革命圣地上,那时候延安的条件十分艰苦,他在这样艰苦的土地上扎下了根,将所有工作把出色完成,他的努力自然得到了上级的赏识。
宋平的一生都在和笔杆子打交道,所以不论什么时候都没有忘记学习,完成党和人民交给他的任务后,他会努力提升自己,后来他曾经多次说到在延安工作的那段时间,是他提升最快的时候。
明明是辛苦万分的工作,对他来说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当时有很多知识分子,就是因为吃不了延安的苦,才偷偷的离开了延安,黄沙满天的延安,除了革命的火种,再没有其他。
可对宋平来说,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就是延安最为宝贵的东西,这种最为宝贵的东西流淌在他的热血之中,流淌成他一生坚持的一种信仰,一种坚定不移的信仰,这种信仰可以战胜任何东西。
宋平在《新华日报》工作期间,一直致力于宣传共产主义精神和革命思想,他虽然十分的年轻,但稳重踏实,有着独当一面的能力,这种踏实的劲头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赏识。
周恩来让宋平担任自己的秘书,成为总理的秘书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也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总理要经手这个偌大国家的大小事务,所以十分繁忙,周总理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而作为总理的秘书,他要始终陪伴在总理的旁边,帮助总理处理繁杂的事务,几乎每一天都是超时工作的。
然而宋平从来没有过抱怨,他觉得能给周总理当秘书是一件极为幸福的事情,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他还抓紧学习,不断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的充实自己,丰富自己。
在周总理的身边,宋平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1947年,宋平被派遣到哈尔滨工作,从中央到基层,他始终兢兢业业,听党安排,哪里需要他,他就去哪里,党让他去哪儿,他就去哪儿。
作为一个中国共产党员,他完美地执行着党给他的任何决定,在哈尔滨表现得很出色,因此得到了提拔,此后步步高升,政治生涯十分的顺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宋平被调往甘肃省,担任甘肃省省委书记,甘肃省军区第一政委等要职,作为一个省区的一把手,他有极高的权力,自然也遭受到了人的惦记。
前前后后有不少朋友和老乡托关系想要求他办事,拿着各种各样的礼品以及金钱上门,都说清官难做,是因为清官不仅仅要拒绝各种各样的诱惑,还要冷的下脸对待人情关系。
每一次他都会把这些人拒之门外,他是真正兢兢业业为人民谋福利的领导,工作多年虽一直身处于高位,但从未拿过群众的一针一线,他两袖清风的到岗,完成工作之后,又两袖清风的离开,只留下一串美名和身后璀璨的业绩。
即使身居高位,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己过着清贫的生活,身为省委书记,他简朴得可怕,一件衬衫要穿好多年,而且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坐公家的车,虽然这是政策允许的事情。
他对自己的孩子要求十分的严格,身为一个妥妥的“官二代”,他的儿子宋宜昌没有因为他的身份享受到任何特殊的对待,没有多余的零花钱,也没有出入豪车接送,简朴的如同一个出生于农家的孩子,但这个孩子学习却十分的优秀。
宋平的儿子宋宜昌出生于1948年,那时共产党的胜利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可以说宋平的儿子,宋宜昌是在红旗下长大的一代人,凭借父亲的功勋和地位,他原本可以轻轻松松地获得很好的生活,但他始终没有,而是兢兢业业的在自己的岗位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的这种努力与坚忍都离不开父亲宋平对他的培养,宋平先生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十分的严厉,他从小出生于农家,懂得读书的不易和价值,所以在成绩方面对儿子要求严格,对于唯一的儿子从来没有过溺爱或者纵容。
宋平一直坚持的是穷养的原则,生活费一般只给够吃饭的东西,其他多余的都不会给,作为一个风光的“官二代”,宋宜昌的少年生活,其实没有外界想象之中的那样风光无限,他始终保持着勤劳朴素的良好精神品质。
1952年,宋平被调往了中央,在此之后,他担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国家计划委员会,劳动工资计划局局长兼劳动部副部长,他的工资待遇更高,但对于儿子,他还是保持要和以往一样的穷养风格,作为革命家,他希望儿子也有革命家身上的那种品质。
宋宜昌也十分争气,是中国当代最为著名的科普作家,军事文学作家,他曾经赶赴农村插队务农,从官二代到一个普通农民,他没有抱怨,他希望成为父亲一样的人,就算在普通的岗位上也能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
后来他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自控系,曾担任过甘肃科技情报所,外文资料员,科普出版社编辑、副编审,这段时间的工作给他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让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作家,一个成就颇丰的作家。
20世纪80年代宋宜昌以多部海战史以及二战军史小说闻名全国,有很多人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最著名的有描写美日太平洋战争的《燃烧的群岛》,古今海战的《火与剑的海洋》,以及写德国潜艇战的《北极光下的幽灵》,这些小说在军事科普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宋宜昌
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许多严谨的科普作品和科幻作品,比如他写的《祸匣打开之后》,这本小说彻底摆脱了以往大陆科幻作品局限于局部事件或小发明的事件,将整个人类作为主角来描写,其实辉煌,场面浩大,深得读者的喜欢。
2010年5月,山东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宋宜昌先生的二战四部曲《燃烧的群岛》、《沙漠之狐隆美尔》、《北方的孤独女王》以及《北极光下的幽灵》,在读者群体之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人称为最值得军迷一读的军史小说。
接受采访的时候宋宜昌直言,他如今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自己的父亲,宋平的培养。
宋平是一个老革命家,资历老,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而且对待工作的态度十分认真,在中央的时候受到了多次的提拔和升迁,但他始终没有骄傲自满过,一直在工作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在退休的前一天,还在兢兢业业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1983年6月到1987年6月,宋平担任国务院经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不久之后升任为国务委员兼中共中央组织部组长,1988年成为了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89年12月到1992年10月之间,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是正国级干部。
宋平后来顺利从工作岗位之上退休,他年事已高,体力和精力大不如前,所以决定将政治舞台留给年轻人, 他洒脱地放弃了权力,选择回到群众中去,安逸的平凡地度过自己的晚年,如同任何一个普通的老人,静静地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
虽然退休了,但他一颗爱国爱民的心,却没有因为年事已高而渐渐衰老,虽不在工作岗位,但他依旧关心着国家的大事,依然活跃在公益事业领域,用这种行动来给国家做贡献,希望国家可以发展的更好。
他出生于农村,深知农家子弟求学的不易,所以在退休之后,拿出了自己的大部分积蓄和工资来资助贫困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2014年,97岁的宋平出席了“圆梦活动”,帮助那些来自偏远地区的贫困学生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年少时的经历让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他认为“只有读书才是脱贫的最好方法”,他一直不断的帮助贫困学生,也号召身边的人去帮助贫困学生,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如今的宋平同志已经104岁了,百年的浮华与烟云从他的身边悄悄走过,他见证过中国最悲惨屈辱的样子,也见证过一个国家最为繁荣富强的样子,他相信中国还会发展的更好,他也会继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这个国家发展的更好。
在老人百岁之时,儿孙们打算为他过一个生日,这个时候人们才惊讶地发现,竟然没有人知道这个为国为民奉献了一生的老人的生日是那一天,他的心中国家很重很重,人民很重很重,而他自己,很轻很轻。
从一个贫苦农家的放牛娃到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的学霸,从清华学霸到革命党人,从革命党人到国家正国级干部,他的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踏实,每一步都是在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每一步都在坚持一个革命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战争年代,他愿将一支笔化为锋利无比的剑,用生命和热血创造和平的环境。在和平的年代,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国家,一生兢兢业业,一身清廉,无私奉献,他的一生是为国为民的一生,是全力以赴的一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